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楚天都市报】周南文化沙龙:读书以致用,交流提升人生境界
 发布时间:2014-04-25 21:49

          (楚天都市报.武昌读本.特别报道.2014年4月25日)

  “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拥有自己的内心?请大家各抒己见。”4月13日,武昌民主路曾卓故居二楼会议室里,周南沙龙策划人饶学锋向前来参与沙龙的60多位专家、学者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
    这样一个文化沙龙,从2011年9月以来,已举办过54次,话题涉及政治、文化、民生等,规模大到160人,小到30人。其中一些话题在归纳整理后,成为各界人士提交给政府部门的建议,其中一部分还被采纳。

    缘起:知识分子表达内心世界

    2011年9月10日,是我国第27个教师节,也是传统中秋佳节。经过半年多筹备的周南文化沙龙,于当天正式成立,并开展了首场研讨,第一期话题为“传统文化与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发言,著名作家李德复,象棋大师柳大华,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徐世球等参会。
    起点规格如此之高,连周南沙龙策划人饶学锋自己也意想不到,“因工作之便,我结识了文化教育界不少名人,了解他们心中所思。”当时,知识分子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平台并不多,饶学锋感到大家有这么一种精神需求,就发起成立了周南文化沙龙。
    周南出自《诗经》,所采诗篇历来被尊为周公德化的表现。“周”是朝代,当时的人们文明程度较高,“南”表示周文化的“文王之道,被于南国”,体现湖北的地域特色。饶学锋解释,“周南”是周文化之核心组成,为中华文明之精髓,因此“周南”之意境,也是周南文化沙龙追求的理想。
    饶学锋的设想一提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和邓晓芒、《决策与信息》杂志社社长蒋云鹤等欣然同意担任顾问,甚至成为沙龙话题的中心发言人。
    如今,周南文化沙龙拥有核心成员约100人,参加过活动的总人数超过1300人,多为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等,也有部分大学生和社会人士。

    功用:为社会尽一份建设责任

    2013年,在朋友介绍下,饶学锋租用民主路曾卓曾经住过的一处房屋,作为沙龙秘书处。当时,因房屋年久失修,房子的天花板都塌了,电线老化不能用。饶学锋投资10万元,对150平方米的二楼重新装修,划出一大一小两间会议室,一间办公室。
    “讨论话题时,人以群分,人多的到达会议室,少的到小会议室,三两位私聊的,干脆到阳台上。”饶学锋介绍,沙龙的氛围很自由,虽然每期都有一个主题,也有中心发言人,但实际上包容兼蓄,谁都有表达意见的的机会,哪怕观点很小众。
    “沙龙并非海阔天空、漫无天际的清谈,人人都想为社会做点实际的贡献。”让饶学锋自己也想不到的是,去年国庆长假,许多人不出去旅游,却在沙龙讨论武汉的治庸问责。
    “实际上,我们讨论的话题没有脱离社会,也不是操闲心。”他举例说,2013年5月的一场主题是“武昌旧城改造”,省政协委员卢纲是主发言人,刘谦定、昌庆旭等都有讲话。后来卢纲关于将老省图改造为抗战博物馆的政协提案,部分思路就源自那次沙龙。
    去年春,沙龙把会场搬到咸宁,探讨当地向阳湖文化保护问题。向阳湖五七干校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干校。1969年春,文化部所属26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国家级专家、学者、作家、画家、演员和文艺团体的6000多文化人及其家属,分3批先后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为当地留下了上千栋富有北方风格的四合院,同时也留下了一篇篇不朽之作,如郭小川的《楠竹歌》、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张光年的《向阳日记》、臧克家的诗集《忆向阳》等,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宝贵财富。但这些文化资源一直缺少系统地研究和挖掘。
    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李城外坚守向阳湖研究18年,他评价周南文化沙龙这期主题“向阳湖的文化启思”:“如同一颗种子静悄悄的破土。”
    令沙龙成员欣慰的是,当年5月,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