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周南视点
 
孙立群“以史为鉴 认识兴亡周期律”讲座实录
 发布时间:2015-03-25 19:22

          (本实录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如有错误敬请指正,QQ605054293)

    亲爱的武汉的朋友们,大家春节好!按说现在已经过了正月十五,但是按照我们天津的习俗,正月都是年,所以现在拜晚年也是顺理成章的。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武汉,这座城市确实令我非常的敬仰,虽然常来,但是总觉得咱们武汉历史文化的厚重,还有我们更多的喜好文化的朋友们。我自己刚才主持人介绍了,基本就是一个工作,年复一年的在南开大学教书,这一晃不经意40多年过去了。每年讲的课就是中国古代史,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聊一个既通俗又严肃的课题,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兴亡周期律。因为我自己年年上课,离不开教材,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是这本书,这是一个在咱们中国大学的教学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教材,这本书是《中国史纲要》,主编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历史系的主任翦伯赞,这本书从问世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了,因为他从1963年就开始了,后来不断地修订,第一代作者大多数已经故去了。比如去年的年底,这本书里面的秦汉、魏晋南北朝的著名史学家田余庆先生也去世了,所以我看了看所剩无几,健在的这几位先生已经都年近90了,所以一部教材能在咱们中国用50多年,这是一个奇迹,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大学的出版社是不断的再版,我这本书就是最新的,这是北京大学老师们的集体创作,那么这个书他有什么特点?50多年了,这50多年了有多少变化呀,但是这个书最大的特点就在它没有大的变化,这个书的特点就是简明扼要、平实、实事求是,这本书一共两本,上下两册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到1840年以前,还包括了中国近代史到辛亥革命以前,大家看这个书的容量是很大的,这个书还告诉我们什么呀?我们翻一翻我想大家都会发现,尤其像我每年都在教中国古代史的课程,我发现了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经意的问题,就是它里面写的这些王朝都有灭亡的过程,但是你仔细看看它的用词,你突然会发现这些王朝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为什么都灭亡了。从秦以后算,这个大家最熟,秦以后第一个题目,推翻秦朝的农民起义,然后是西汉,西汉后来被王莽取代了,所以这个书第二个大题目就是推翻王莽政权的农民战争。然后到东汉,更甭说了,那个乱世大家都很熟悉,咱们书上又出现了一个东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战争,这是很有名的秦汉三次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一次是陈胜吴广,一次是赤眉绿林,一次是黄巾。到了后来就是魏晋南北朝民族起义更多,所以这个书上也写了不少,比如像东晋,有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魏晋南北朝结束以后不是隋朝吗,隋炀帝实行暴政,引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这个起义不就是隋末农民起义吗,这个教材上又告诉我们隋末农民战争,隋朝很短,唐朝建立了,唐朝建立以后大家知道,非常的繁盛,创造了咱们中国历史之最,强大的唐王朝,但是唐朝后来也不行了,所以咱们书上又告诉我们唐晚期的农民战争,这就是黄超领导的农民起义。据说宋以后就包括了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他们政权内部的各种战争,非常之多。我想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

所以我为什么拿这个书跟大家聊一聊,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经常翻,突然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常常看但是不太注意,讲了40年课了,突然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呀?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国历史可谓渊源悠久,就说从秦以后2000多年,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呀?我们现在的中国人看历史书,看得最多的就是王朝的兴衰,相互的替代,所以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凝固的现实,现实就是流动的历史。这个书告诉我们的都是过去的事,已经不可改变了,北大50年教材不变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历史是不能随便变的。比如说从60年代到现在,新世纪已经过去15年了,有多少新提法有多少新东西,北大基本上没有采用很多,因为他用的就是最基本的史实。其实我们学历史,把基本史实搞对了搞通了就成了,所以现在我们考研究生各种考试这个书都是属于必备的教材,就是它的材料非常的真实、平实,尽管有些提法可能不太和现在一样了,但是基本点是没错的。由于历史凝固了当时的现实,我们今天看历史我们要注意什么呀?据我个人感觉,我们今天和过去有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质发生了变化,什么质啊?就是我们的治国理念,从1949年以后有一个根本的变化,也就是我们不再像过去一人治天下,一个家族治天下了。过去的历史,严格讲,从夏以后,夏商周、春秋战国我们都看到了家族的影子,个人的影子,到秦以后,秦始皇是中国的千古一帝,第一个皇帝,更是把个人的位置凌驾于国家之上,所以他们对待国家就像对待自己家和自己的事一样。这个变化是1949年是我们逐渐认识到,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必须要改变一个人说了算、一个家族说了算。但是咱们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是一个家族治天下、个人治天下,所以我们就说他们就难免导致最后灭亡的下场。看中国历史这么多王朝,无论长无论短,大家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最后都是以灭亡而告终的。为什么说这个话题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些著名的反腐运动,各项改革措施就是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我想这是咱们大家这几年最为关注的,无论行业无论年龄,没有人不关注国家的命运,所以我们看到从党中央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带头让大家学历史。去年的9月份习近平带领着所有政治局的成员参加了一次历史学习会,他们请的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所长,卜宪群教授讲历史,我们都知道卜宪群,卜宪群是研究秦汉史,讲完以后习主席又告诉政治局的成员,你们在外地的回到自己的地区接着要学历史,当时我们都接到了这个任务,也就是把历史如何和现实结合,怎么样真正的以史为鉴,于是我想到了今天咱们聊的这个课题。所以说历史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不可以分割。

1949年到现在60多年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几千年,所以我们今天要完全摆脱历史对我们的不良影响,必须要清理,其中提到的不要忘记历史可不是我们现在提出来的。在中国的古代先哲当中有许多人提到,大家看看战国后期的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叫荀子,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这句话是说的非常清楚,观往事就是看历史,但是看历史不是简单的消遣,风花月夜小桥流水,以自戒,就是看历史主要是让自己警钟长鸣,让自己不能掉以轻心,什么事让自己随时警惕起来警钟长鸣啊?治乱是非亦可识。荀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家就告诉我们历史上的治乱兴衰,可不能忘啊,治乱兴衰有不好的年景有糟糕的年头,这个是可以认识的,也就是这里面是有规律可循的,后来这句话让人不断的引申不断的引用。比如说唐代大家知道著名的那位皇帝唐太宗,不一口气说了三面镜子吗?魏征死以后当年的一个谏臣经常给他提意见,他自己感慨,哎呀,魏征死了我失去一面镜子,魏征是个什么镜子啊?那就是经常给我提意见,所以他说的这三面镜子,第一面是以铜为镜,就可以照照自己,也就是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是大家最熟悉的几句话。在这三面镜子里面,我们说以史为镜是最重要的,所以忘记历史是可怕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当中存在着我们认为不小的问题,就是人们对历史的掉以轻心,甚至不断的歪曲历史、调侃历史、戏说历史,其实我们说这是我们在发展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你把严肃的历史都戏说了,搞笑了,大家就觉得无所谓呀,也许成年人不会受影响,尤其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如果这个影响过大,会障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定有正确的历史观。所以你看,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说得很沉重,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今天我们听这话是沉甸甸的,为什么呀?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如果把自己的历史忽视了、却忘了,那和亡国都有联系,也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国家怎么走过来的,你怎么搞建设呀,整天就是一股脑的娱乐,一股脑的打手机那哪行啊。所以现在有时我注意到有一种社会现象,我跟学校的同学多次提,我说别太迷恋手机了,迷恋手机真要是干点正事、看点书、连一点业务?不是,整天就是消遣,低头一族照这样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会更不好,太耽误事了。你看春节就低头一族在车站丢包的多少人,小偷把东西拿走他愣不知道,撞电线杆子掉坑里的那更多,所以我就说这种现象可能在世界上都很少见,因为我也去过国外,我看国外没有像咱们似的这么迷恋手机这么忙。所以我想这个都是忽视了自己的主业,应该引以为戒。所以当年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我们感觉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要警钟长鸣,不断的以史为鉴,所以我就想到了北大的这个教材,想到了自己每年上的课,就感觉到咱们中国的历史确实有一个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王朝周期律。

其实我们今天说王朝周期律的内容非常简单,你只要有一点历史知识你就认为这是没问题的,八个字,什么是周期律啊,《左传》上有这么一句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就这么简单,这就是规律。其兴也勃什么意思啊?其兴,就是这个政权建立的时候,兴,兴起、建立,勃,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百废待兴,充满了干劲,这就是勃。

你看历史上所有政权在建立之初都是这个样子,无论时间长无论时间短,无论大政权小政权,建立的时候总是有一种理想,想把这个政权建设好,让这个政权更强大。历史上的这个规律我们随时就可以找个例子,比如我说一个政权,这个政权很短,秦政权,秦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灭亡于公元前206年,前前后后16年,你说这个政权才十几年你有什么劲头啊,可是你看看当秦始皇当了皇帝以后,确实充满信心的。《史记》上有这么一句话,秦始皇当了皇帝了,非常的得意,也非常有想法,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现在是始皇帝,始皇帝就是第一代皇帝,但是我皇帝这个宝座还要一代一代往下传,也就是我要传给儿子传给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你看秦始皇怎么想的,他绝对没想到我这个政权才十几年,他想到的是很遥远的以后,儿子、孙子,子子孙孙都要继承。可事实怎么样啊?周期律又告诉我们,其亡也忽,亡就是灭亡,和前面那个兴是对应的,忽是什么呀?忽就是突然,迅雷不及掩耳,转迅即逝,不是吗?秦始皇一死接下去的不是赵高政变,秦二世被赵高控制,没几年全国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了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就灭亡了,开始了刘邦和项羽争天下,这段历史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我们能不能再往深层分析一下,他为什么灭亡的这么短,灭亡的这么快,这就是周期律给我们的课题。所以,我们大家如果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就完全可以把这以课题做一个深入的探讨,我也建议大家闲暇之余琢磨琢磨,因为周期律给我们选择的课题太多了。比如说我们中国历史上从秦以后建立了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大政权,为什么这么短就灭亡了,16年,而像秦这样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不止一个呀,所以周期律我们可以看到这叫小循环,也叫小周期,就是秦朝,后来的隋朝,后来的元朝都时间不长。

可是为什么又有一些政权能够走的很远,比如说像汉朝、唐朝、明朝、清朝,这又是大周期、大循环,所以我们说中国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各个王朝之间的不同。我们现在要做一个研究的话大家会发现,这个大循环和小循环,也就是一个时间长的大王朝和一个小王朝,时间短的,往往是交替出现的。比如说秦以后是汉,隋以后是唐,五代以后是宋朝,元以后是明朝,这就有规律可循了。不过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我自己的一种感受就是这里面各个王朝之间不尽相同,我可以总结出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种是小王朝现象,以秦、隋为代表的,这种现象我觉得好像是用60年现象可以概括,为什么是60年呢?在中国历史上大家找一找那些短命的王朝,一般讲很难过60年,如果过了60年往往能够进入一个新时期,这是一个大家可以注意的。为什么用60呢?可以不可以用50,用70?可以啊,现在学术界有的学者写文章就提到了不同时段,我之所以用60 ,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在中国文化上60 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因为我们中国文化许多都爱用60进行概述进行总结,比如说我们第一次或者说比较早的按照60这个概念是在哪啊?是在甲骨文当中,去年这个时候我在河南的安阳,那里有一个中国古文字博物馆,展示了中国的甲骨文,甲骨文里面有一个60年的具体的表征方法,也就是天干地支。天干10个,地支12个,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12个。12个地支和10个天干相配,60年一个轮回,我想这个大家最熟了,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或者说上了年纪的老人当中没有不知道这个天干地支的,也就是在西历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公元的几年没有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文化当中天干地支无所不包,计年、计日、计时,那个时候不懂天干地支你就什么也不懂了。可是天干地支恰恰是60,说明古人对60有一个特殊的印象 ,其中我感觉就是在我们生活当中60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古代就是指人的一生,古代人的寿命短,比如说1949年咱们全国解放的时候中国人的寿命平均年龄才39岁,现在我们的生命比那时候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了。但是在古代60人们觉得就是一个极限了,60生老病死都经过了,如果60还很健康那时候人就说你是古来稀了,70岁就古来稀了,现在我们看70岁人,遍地都是,生活环境不一样了。所以60讲人的一生,在古代是很准确的。再一个60讲一个王朝,短命王朝过60也很难,因为短命王朝能够过60岁必须经历过一定的磨难,你如果不能够躲过这一劫,不能够克服种种的困难,那你就完了,中途翻车了夭折了。所以我们看,60年对一个王朝来讲太重要了,可是我们恰恰看到了中国历史上短命王朝很多。

我说他们有三个特点,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可以引以为戒的。第一个特点,短命王朝的共同特点就是开国皇帝一般来讲都很伟大,比如像秦始皇、晋武帝司马炎,像隋文帝杨坚,这三个人我们说虽然都是短命王朝的开国皇帝,但是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都是统一中国的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了中国,280年灭掉东吴把中国整个统一了,隋文帝杨坚589年,指挥大军渡过长江灭掉当时南朝的最后一个小王朝陈朝,也把中国统一了。所以你要看他们几个人都了不得,但是短命王朝最大的问题又是开国皇帝英明,但是缺少一个统一的稳定的领导群体,这是今天我们想起来非常重要的。也就是他们之后不行了。在中国,如果说一个政权稳定,走的比较远走的比较稳健,几代皇帝最为关键呢?我说,三代到四代最为关键,一会儿我们一块聊一聊那几个大王朝,你都会发现前几代人最为关键,也就是有创业的打天下的,也得有守业的,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短命王朝都是后来不行了,这是第一个特点,缺少一个稳定的连续的统治群体。第二个呢,大家看,以秦隋为代表的短命王朝都是二世亡国,说的再具体点,都是在接班人上出的问题,因为我们说大凡家天下,一个家族管理国家离不开选择他们家的接班人,他不会在全社会当中选,所以它有很大的局限性,选谁呀?从周朝就制定了制度,因为家天下那个老国王老皇帝往往有许多女儿有许多儿子,谁当啊?开代表大会,怎么选?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按说现在是看中国历史上的稳定跟制度有关系。但是动乱也跟他有关系,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就是过往皇帝的正妻的长子,这个在咱们学历史当中大家都很熟,这个制度是无可争议的,嫡长子没有商量,正妻的大儿子,因为正妻生的儿子都属于嫡子,就是正根、大宗,但是老大不就是嫡长子吗?嫡长子继位无可争议,没人跟他争,也没有讨论讨论协商协商,这不就是周朝定的吗?但是这里面包含了多少问题呀?问题太多了,大家都知道,第一个问题就是嫡长子如果不行怎么办?不聪明怎么办?傻不拉几的,辈分高,能力不行怎么办?周朝也有制度,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嫡长子,国家落到了他的手里非坏事不行,又有一句话“立子以贵不以长”,如果嫡长子不行再立一个吧,立谁呀?找那些不是嫡长子的当中的身份地位最高的立,这是变通的,但是主要的还是立嫡长子。所以我们说到这,大家能想到在中国历史上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无论是皇帝日思夜想,老百姓也非常关注,因为你立不好国家要出事啊,就是接班人。而短命王朝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出事了。秦始皇按辈分接班的应该是他的长子扶苏,扶苏不知道怎么回事让秦始皇赶出了咸阳,去北边和蒙恬戍边去了,也就不在身边了。秦始皇到最后临终的时候才想到,哎呀,接班人没立呀没明确啊。从秦以后大家看,历史上无论是戏剧、演绎、故事,没有不为这个事着急的,但现在咱们的戏台上还是常演不衰的就是立太子的问题,因为这个老百姓很关注,一直有市场,秦始皇想到了但是没辙了,就赶紧派人让扶苏回咸阳主持丧失,主持丧失不就意味着你就可以掌权了吗。但是没想到赵高上下其手,改遗诏、废扶苏、立胡亥,出事了,本来不在接班人之列的小儿子胡亥成了秦二世,而这个人又是不太懂事,那真是干什么都不行,结果被赵高控制,结果朝政一团混乱,这种事可以说是历代不绝,太多了。

一会儿我们要讲西晋的晋武帝,很英明,晚年在这个问题上也打了哑。他的那个儿子可以继位,可以接班,就是他的儿子司马衷晋惠帝,智商很低,现在我们教材一般说这个皇帝是什么皇帝啊?叫白痴皇帝。史书记载里面没看到他说过像样的话,这怎么治国呀?所以他接了班以后朝政不是很快就衰败了,再加上一些非常的事件,西晋很快就不行了,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不也是到了晚年才发现选错了吗,但是已经木已成舟不好改了,所以接班人问题是个大问题。我们大家如果熟悉历史的你看一看,这些老皇帝,尤其一些有作为的皇帝到了晚年几乎没有不为这个事发愁的,因为这是他们家里的事,他们家里的事就是国家的事,这个事弄不好国家要乱啊。所以大家如果了解的你看看唐太宗,自己很棒很英明,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可是看自己的儿子看谁都不行,要么是花花公子要么是庸庸碌碌,晚年着急呀选谁呀。史书记载他在屋里烦闷自己在屋里转,转的时候有时候想不开了自投于床,自己把自己往床上摔,我说他还不错,他还没有自投于地,他也知道往床上摔摔不坏,说明他很烦闷,最后怎么办?选了第三个儿子唐高宗李治。你说他不行吧,他比较规矩,你说他行吧,又没有太大本事。所以这个大家就知道了,就是因为这个人,本事不大能耐不强,所以让武则天后来不又上下其手了吗?这是唐朝出现的一段插曲。所以我们说在中国文化当中接班人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古往今来,没有不为这个事着急的,老百姓也很关注,立错了太子那真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了。

有一个小故事大家都很熟,刘邦的原配叫吕后,吕后有一个儿子,不行,这个儿子叫刘盈,后来也当皇帝了。这个人是胆又小能力又差,没有吕后帮忙,朝政都办不下去了。可是刘邦有一个妾不错,戚夫人,戚夫人有个儿子赵王如意聪明,可是刘盈正根,赵王如意是庶出,所以刘邦从个人感情出发想废刘盈立赵王如意,你要从用人看他的才能看,刘邦似乎没错,可是要从伦理从中国立嫡制度讲,他又违背了,那究竟怎么办呢?消息传出去以后无论是大臣无论民间大慌,人们就感觉废太子可不行,这是传统观念,刘盈差点,但他毕竟是你的长子,所以当时有一个人来到了刘邦身边,这个人很有学问也很会说话,他叫叔孙通,他见到刘邦第一句话,听说皇上要换太子?这句话刘邦一听就感觉到这是对我换太子有意见,我的想法被你们发现了。刘邦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他的胸怀比较大,他能够接受批评,叔孙通说完这句话紧接着说,太子可不能随便换,太子是天下之本,本一动摇天下就要乱了,这等于告诉刘邦,你别换太子。你看刘邦变的多快呀,他马上说我这是戏言,随便开个玩笑,叔孙通不干,有拿太子这事开玩笑的吗?君子无戏言,让刘邦很尴尬。但是你通过这事可以感觉到什么?就是接班人问题上下关注。刘邦接受了批评没有换太子,朝政还是稳定。所以像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历朝历代这种接班人问题都困扰着当时的朝廷,也让老百姓非常的关注。短命王朝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都打了延,这是第二。第三,短命王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建国成立以后,没有真正的以民为本,把发展经济、安定生活,让社会如何的向前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是沉湎于大兴土木、贪图享乐,忽视了国家最主要的目标,所以导致了民情沸腾。你看看教材里面讲的那些农民起义,前期都是这个问题。所以这是我们说的这些过不了60年的短命王朝,秦朝16年,秦朝之后有一个王莽王朝,代替西汉的,17年,西晋王朝53年,隋朝38年,太难了,闯过建国之初的这些风风雨雨,而闯过去了,走的好的走的稳健的又有许多政权,这个大家很熟,但是我想跟大家聊聊,闯过去了走的很稳健,好像他们也不是长日久安,最后都落下马了,最后都灭亡了。

最后几个字就是300年的怪圈,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个实际上我感觉就是我们大学历史系的本科,上四年的本科研究的一个课题。具体到中国古代史300年怪圈很值得研究,什么是300年怪圈啊,因为大家可以算一算,自秦以后的王朝,最长的王朝也没有过300年。汉朝,西汉200年,东汉200年,按说400年,可是大家忘了吗?西汉和东汉之间横着一个新莽王朝,王莽代汉。虽然刘家一直在掌权,但是毕竟这个王朝中断了。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没有太长的王朝,那是一个乱世,隋以后最长的王朝,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的是唐朝,这个大家很熟。唐朝建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大家看多少年?290年,最后是灭亡了。接下去的是五代十国,又是一个乱世。唐以后最长的王朝,我们说的简单一点,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是明朝。明朝大家很熟,建立于1368年,朱元璋南京建都,哪一年灭亡的?这个大家最熟了,1644年,不到300年。接下去的是清朝,清朝是1644年进关,其实清朝在关外就已经建国了,进关是它的延续,清朝建立于1616年,进关以后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清王朝,清朝哪一年灭亡大家应该最熟了,辛亥革命嘛,又是300年。爱新觉罗溥仪,辛亥革命之后下台了,也坚持不下去了,也是到了295年前后完了。所以这个问题大家说这是咱们中国人知道历史最早的一些知识,王朝的兴衰,哪个王朝多少年,谁建国的,这是最基础的知识,但是我们就从这问,他为什么不能再往前走几年?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王朝周期律的作用。走不动了,怎么说这句话呀?我想把我们在课堂上跟同学反复讲,揉碎了讲的结论跟大家说一下,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

有这么几句话,第一句话大家注意,就是但凡社会运行过程中都会有各种矛盾,当一个王朝灭亡的时候保险是这个矛盾的总爆发。我们的教材讲到王朝灭亡的那一节,都是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引发的社会的农民起义、社会暴动,那我们就问了,什么社会矛盾导致最后不可克服、不可调和,只有灭亡呢?我们说在中国具体讲就是两极分化、贫富差别、民族歧视,是最后连当政者感觉他也没办法解决了。是不是我们可以说这一句话,一个政权灭亡是怎么一回事啊,我说是当统治者感觉到统治不下去的时候,这个政权就灭亡了,如果他要是有能力他不会灭亡。比如说它能够协调矛盾,能够镇压起义,他连这个能力也没有了,等待他的就是灭亡。我们再问,社会矛盾刚才说的都是一些抽象的,具体是什么社会矛盾呢?我说这个社会矛盾是在中国古代每个王朝都存在的,只是时间长短不一样,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基本的规律是一样的,是什么矛盾呢?大家注意两种社会现象所导致的矛盾是不可克服的。第一种社会现象就是自战国以来的土地买卖占有的合法,中国土地最早是国有制的西周,春秋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化,国家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可以用这个土地养活全家,甚至用来进行交换。因为农民有了土地不等于大家就齐步走,都干一样的活,富裕程度都一样,难免家里有各种天灾人祸,当经营不下去就要怎么样?就要卖啊,所以在中国古代的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各朝都存在的,土地买卖、土地占有是合法的,我们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往往把这个现象夸大成敌对的冲突矛盾。比如说土地买卖当中有没有强买强卖的,有没有欺行霸市的,有没有欺负农民的,有啊,什么时候都有些不合理的,但是就大多数而言买卖还是公平的,古代买卖土地也是有地契的,也是有证的,这是正常交往。这种社会现象大家如果看到了,你马上想到另外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跟我刚才说的土地买卖合法就称为矛盾了,什么矛盾呢?就是另外一种社会现象吗,就是土地占有的自由上不封顶。这就是一方面土地买卖自由,一方面土地占有也是自由,这句话是讲土地买多少到头啊?再买就不能卖了,国家有规定你只能买到这就不能卖了,国家有规定你只能买到这,再买国家就管你了。我们查一查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明令的切实可行的制度限制一下土地占有的数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材到了王朝后期都出现相同的表述,也就是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恶性发展,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就这句话。一个政府看不到社会矛盾吗?因为你一方面大土地所有者越来越多,也就是富人越来越多,一方面穷人也越来越多,土地就这么多老百姓受得了吗?其实这句话历朝都知道,但是问题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切实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汉朝汉武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大儒生叫董仲舒,他跟朝廷上书的时候就点出了这个问题。汉朝距现在已经2000多年了,可是他说的问题整个中国古代都有,董仲舒怎么说呢?董仲舒说现在这个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他讲的就是两极分化,说现在汉武帝时期还是很好的社会,董仲舒说,你看现在这社会,富人田连阡陌就是土地大片、纵横交错,都是他们家的;贫者无立锥之地,穷人没有土地了,连一个立锥子的地儿都没有,有人说这不讲汉朝啊,这哪朝都是那样,只要贫富两极分化了一定是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现象。

我们要问了,当政者就容忍这样?那不就等于自取灭亡吗?社会矛盾不很快激化吗?我们说中国历史的奥秘,中国历史上有些有作为的皇帝、有作为的政治家不断调整这个,不让他过度的激化,让他能够使这个社会还能够平稳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唐朝、明朝、清朝能够运行200多年,如果连这点能力没有,你就是这个王朝很快就矛盾爆发了。我举一个例子,这个大家也很熟,刘秀算不上中国历史像秦皇汉武那样的一流皇帝,起码也是二流皇帝,东汉的建立者,刘秀是刘邦的第九代的嫡孙,我治理天下刘秀就说要行柔道,柔道不是日本摔跤,柔道就是我用一种比较和缓的态度,不会激化矛盾,不会让社会动荡,很高明的。我们现在真应该研究研究刘秀的揉道,刘秀柔道就是要解决社会矛盾,解决中央集权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关于土地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历朝历代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土地问题引发社会矛盾的,刘秀也知道我建立这个政权,现在有一个大问题没有解决就是许多人占了大量的土地,而许多人又没有土地,我怎么办?大家看到这两个字吗?刘秀在社会稳定后推行了一个措施,这个措施就是要度田,度什么意思啊?刘秀想,我先丈量丈量一下咱们国家有多少土地,这个历朝历代没有不这样做的,谁不想摸清自己家底啊,我们今天不也是不断地调查地方上财产、土地、方方面面的情况吗。秦始皇当了11年皇帝他也没忘清理清理家底,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他那句话叫做令黔首自实田,那时候建国才5年,秦始皇就让老百姓向政府汇报你有多少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看到的统一中国以后的对国家财产对人民财产的一次清理,很重要。刘秀也不例外,结果刘秀度田,一开始还行,结果后来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啊?是刘秀不想搞了,还是刘秀能力差呀?都不是,是社会问题让刘秀感觉碰了一鼻子灰搞不下去了,什么问题啊?原来有一次在朝廷上刘秀听大臣向他汇报情况,大臣说了一句话让刘秀感觉到坏了,我这事不好办,刘秀听到大臣跟他汇报什么呀?是这么汇报的,说现在度田都在搞,唯独有几个地搞不下去,哪几个地啊?说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说谁呀?说刘秀啊,说你皇帝下令度田,可是有两个地方搞不下去,一个是河南。刘秀是河南南阳人,刘秀起兵的时候河南许多人跟着他,这些人都成为开国的元勋,都有征战天下的功劳。南阳更是刘秀的老家,刘秀的那些战友们、伙伴们,南阳人居多,所以这两个地有这么多人参加刘秀的打天下,天下打下来以后刘秀能忘了他吗?大家如果一看东汉初年,你会发现刘秀比刘邦就是高,刘邦杀功臣,刘秀不杀,刘秀养,怎么养?给他们非常好的非常丰厚的经济利益,给他们土地,而且刘秀封的功臣非常多,让天下人拥护他嘛,比如说封了28个最有名的战将,仿照天上的28宿星,这叫28宿,这是最棒的。还封了365功臣,按照一年365天一天一个,无论功劳大小,只要你参加了打天下的活动都有一份奖赏,这份奖赏什么呀?古代最好的就是土地,坐享其成,所以有的人可以得到好几个县的土地,这些土地皇帝给的,现在皇帝又下命令丈量他们家土地,他们就不高兴了,你给我土地还要量量,财产恶、能随便公布吗?这些人就开始反抗了,刘秀当时还杀了一些反抗的人,但是没想到外地的好办,他老家的不好办了,河南南阳让感觉不好弄,最后他来了一个不了了之。这个问题反映的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当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尤其利益集团是很难触动的,古代更难触动,这个利益集团是家族性的,是一个阶层,所以历史上历代王朝找这样的例子你能找到每个王朝都有,这是困扰着一个王朝的一个根本问题,当统治者随着他们的管理能力下降,这个问题就屡禁不止了,到最后等待他们的就是社会崩溃。

东汉,我想大家如果了解一下,一定会知道东汉怎么灭亡的,东汉实际上是让社会的大风暴给弄的土崩瓦解。黄巾起义,几十万人起义。这些参加起义的人都是背井离乡,已经没有任何生路的农民,只是到最后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统治者也没有力量,因为他们自己也乱了。大家知道当时后来出现的就是董卓篡权,汉献帝没人管,东汉实际上就是一个空架子,最后曹操收拾这个残局,再后来就是三国鼎立,中国陷入了一个长期不能统一的局面。所以我们现在看历史大家会发现,社会矛盾解决不了,所衍发的社会问题就屡禁不止,这个问题我们不在这说了。中国古代为了解决土地问题有不少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往往解决一时的制度行,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西晋的占田制就是,一会儿我们要讲一讲西晋。总之我们看中国历史的王朝,大家都会找到不可克服的矛盾困扰着历代的统治者。当历史进入了上个世纪的20年代以后,也就是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举行全国性的革命,建立新政权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想大家有兴趣,回去一定看一看什么叫窑洞对,窑洞对就是当时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接见了到延安访问的一个民主人士代表团,代表团的一位重要成员黄炎培就问了毛泽东这个问题,你看黄炎培这个话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黄炎培问毛泽东,我生了60多年了,用我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真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一上来就跟毛泽东提到了兴亡周期律,说在以往的历史上,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问题来了,黄炎培马上就问,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所了解的,你们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周期率。实际上这话问的非常的委婉,实际上说白了就问毛泽东你们能不能跳出周期律,你看问的多巧妙啊。我们看到的版本就是毛泽东当即回答,这是著名的经典的窑洞对,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1945年毛泽东的一段话,这段话让黄炎培感到我从来没听有领导人说过这样的话。黄炎培回去以后写下了感想,感觉毛泽东的话对的。不懂民主不行,不让人民参政不行。所以只有让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1945年到今天2015年,70年,真是我们掩卷长思,确实感觉到百感交集,我们沿着这条路实际还在走,我们的国家要发展还必须走这条路,才能让社会能够安稳让社会和谐。这么多年过去了,近几年国家领导人谁提到了周期律啊,这是我们研究历史要注意的,我看到了我不敢说是最早的,就是从媒体上看到比较早的一位领导人,就是2010年两会期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温家宝总理当时在两会当中与网友互动,提到三公问题怎么解决,公款吃喝、公款消费、公款旅游,温家宝就提出来了,应该用民主监督的办法,他特别提到了1945年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到的周期律,只有实行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这个话是2010年3月份,到今天正是5年以前,可是就是这么一句话也许我们国人不太注意,香港大公报注意了,大家上网能查到香港大公报可以说非常的迅捷,马上反应来了,说了一个标题《温家宝重提兴亡周期 折射领导层远见》,他们捕捉的这个是很到位的,注意到周期律又提到了,谁提到的,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之后谁又提了,就是3年以前的十八大。2012年11月,十八大召开,1个月之后当时新任的国家主席习近平走访民主党派,在和民主党派那些领导人座谈的时候特别提到了延安的窑洞对,特别提到了毛泽东的那段话,他指出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这是继温家宝之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一个提法,这都有意义。我们再看2013年的12月26号,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在那个纪念大会上我们至今都能记得,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那是很隆重的场合,很正规的场合,温家宝在那个讲话当中再次提到了兴亡周期律。而且我们看下面这段话,从遣词造句从行文是非常讲究的,因为这里面特别提到的就是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办。他提到了,第一,绝不当李自成,提到了两个牢记,一个是牢记两个务必,一个是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了,唯独在古训之后有一句话,为什么说遣词造句很讲究,“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大家注意我们至今看这是快3年了,我们今天看这个话是很讲究的,着力解决好和牢记不一样,牢记只要记住去做,着急解决好那就是有研究,要完成对他深层次的研究,这是一个什么课题呀?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我理解这句话,我感觉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还没有到牢记的程度,而是我们还要深入探讨,这是2013年12月26号,应该说离我们最近的,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呀?林林种种千言万语,我们能说很多很多,但是和今天我们要说的话题远了,我们就说一句话,从西方从欧美看,他们有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把领导人放在笼子里,因为布什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小布什当总统的时候,解决腐败问题怎么解决啊?布什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政客说话有点幽默感,他好像是在笼子里,实际上是一个无形的笼子,实际上说白了就是制度上应该有一个笼子。这个话对我们今天对我们中国对我们的领导人有用吗?还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月22号,也就是两年以前说过这么一句话,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显然,习总书记已经认识到了不解决制度上的规范问题,光抓个案,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习总书记说,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道理我觉得跟把布什关笼子里一样,布什不也是大权在握吗,你不把他关在笼子里行吗,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大家如果看一下日程就会发现,从2013年到我们今天成效显著,确实咱们已经意识到了,既打老虎也要拍苍蝇,更应该把制度建设好。显然,我们从历史上的周期律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是我们今天的现实,因为每天我们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历史就要把一些优秀的经典的东西耳熟能详。

下面我跟大家讲一下范例,这是我到武汉还没有讲过这个题,因为我自己在央视《百家讲坛》可以说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不断地有新课题,但是我自己要看自己的体力,不是每个课题都能接的,但是唯独这个课题是2012年讲的。这个课题我自己今天才意识到具有很强的现实感,这就是讲了一个王朝,西晋王朝,这个王朝大家熟悉程度也许不如秦汉明清,但是如果说讲这个王朝和兴亡周期律的关系,大家一定会感觉何其相似乃尔,正映照了兴亡周期律,因为这个王朝是在三国之后建立的,建立这个王朝的是司马氏。三国归晋,魏蜀吴,魏,曹魏是司马家族给他拿下来的;蜀,虽然是曹魏灭掉的,但是是司马氏指挥的,263年灭掉的在成都的那个蜀国,280年司马炎指挥军队一举灭掉三国最后一个政权孙吴,统一了中国。不过这个王朝昙花一现,一开始很强大,但是虎头蛇尾很快就衰败了,到了316年灭亡了。接下去的那个政权还是他们家的,但是是在南方的,就是东晋司马睿,晋元帝,北方是进入了五胡十六国,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动乱时期,所以这个王朝前前后后一共52年,这个王朝给我们一个什么感觉?这个政权的特点,我给大家看这个图,大家一定一目了然,就像一座山一样,司马家族带着他的子孙爬山,谁呀?司马懿,知道中国历史的没有不知道司马懿的,司马懿跟曹操是同时代人,两个人都是英雄,这两个人有一拼,但是他们两个没打起来,为什么呀?司马懿比曹操小24岁,司马懿会保存自己,躲着曹操,他要跟曹操年龄差不多,两人非有个你死我活,所以按现在说司马懿能耐更大,因为他能够把曹操的政权拿过来。所以司马懿在山脚底下他就开始准备夺曹家的政权,带着谁呀?带着他两个儿子,一个司马师一个司马昭,这两个儿子跟着他开始爬曹魏这座大山,爬了16年政权到手,司马昭的儿子就是司马炎,因为司马昭的时候这个曹魏政权就已经差不多被他拿下来了,所以当时有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魏就是指日可待,但是司马昭没当皇帝,而让他的儿子当了,就是司马炎。司马炎当皇帝,从265年到291年,还算行,25年,功过参半,但是倒霉是在他的儿子即位以后,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白痴皇帝司马衷。所以曹魏政权拿下来了,西晋政权也完蛋了,所以司马炎带着他的儿子不是上山,是山上滚石头,上山难,下山往下滚很快就下来了,所以到了316年西晋灭亡了。西晋后来这三个皇帝,大家看,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都是傀儡皇帝,大权他们都没有,都是被别的一些大臣掌控,所以这就是西晋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其兴也勃特别能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开国最重要,从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刘邦、刘秀,到后来的曹操到司马懿,你都能看到他们对一个政权的奠基作用、开创作用,而司马懿万幸他生在和曹操同时代,那是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但是司马懿比曹操由于小24岁,所以他就躲过了曹操对他的那种嫉妒,而司马懿特别会用韬光养晦之计,他自己特别善于保存自己,大家了解曹操都知道,曹操身边许多人跟他一起共事,到最后没有几个有好下场,司马懿了解曹操,所以他在曹操面前不显山不露水,曹操知道司马懿年龄小,但是我跟你打过照面,你是身手不凡的人,所以曹操到他临终的时候就已经预感到将来曹家非得让司马家给弄走,曹操精明可见一斑,什么事啊?从《三国志》到《晋书》评价曹操、司马懿几乎都是一个词,也就是评价他们都是差不多。《三国志》评价曹操这个大家很熟的一句话,说“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大家看中国历史上这样评价人都很少见,确实曹操有这个特点。可是《晋书》评价司马懿呢?也了不得,“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常之器”“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不知道的这说曹操也差不多,所以这两人从性格特点上有相似之处,不过曹操当时处在一个强势掌权,司马懿是一个地方家族,远近闻名,他看不起曹操,我想这个大家知道,曹操一生背着一个黑锅就是他的家庭出身,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东汉臭名昭著的大宦官,他收了一个儿子叫曹嵩,曹嵩的儿子叫曹操,所以你想曹操这出身那年头谁看他呀,宦官是东汉最臭的一个群体,所以当时曹操南征北战打天下,你骂他别的他不着急,你只要骂他是宦官的后代,他顿时跟你翻脸了,据说骂曹操是宦官之后致曹操血压高。所以曹操背着黑锅他特别愿意让当地有名的家族来支持他,就这样,我出身不好,当地有名的人不支持我我不更不能的天下了,所以到哪去他先访这个地谁是有名的家族,他到许昌的时候打听到郑州的西北不太远,有一个温县,温县的司马氏远近闻名,好,我一定要把你弄出来,你得到我这做官,才显示我这个政权有人缘有社会基础。司马家族看不起曹操,不愿意来啊,所以他对司马家族,尤其对司马懿软硬兼施,最后把他给拉过来了。因为第一次司马懿不来,曹操没办法,为什么不来啊?当时司马懿才20岁出头,我有病,有什么病?封闭病,就是浑身关节疼,疼起来就动不了,曹操不相信,派人去看看,司马懿得到消息,马上封闭病犯了,政治家说犯病不就犯病吗,躺地上不动了,去的人不相信,我说司马懿为什么得天下,这家伙能装,他躺在地上是坚卧不动。去的这些人,曹操派去的,把刀子掏出来了,在他脸上比试,你要是装的,我刀在你这比划你不得害怕坐起来吗?没想到司马懿装的真像,没事人一样,躺那不动了,犯病了,弄得这个人没办法,回去报告曹操,曹操也知道你是装的,可是你没有理由把他弄出来啊,结果说等着吧,过几年再说。

过了六七年,司马懿29岁了,曹操这时候势力已经达到顶点了,这时候已经到什么时候了?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他要准备统一全国了,他更需要人帮助他呀,于是他又让人再把司马懿请来,这次曹操就不客气了,说如果司马懿还跟你周旋,不跟你来,你把他带过来,实际上就是把他抓来,先礼后兵嘛。司马懿多明白啊,我跟你能硬碰硬吗?这次一点不装了,跟着他来了,但是没想到他来到曹操跟前,《晋书》上记载了一故事让我们感到古代政治家确实有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一个能力,就是他能够看出你这个人究竟怎么样。因为司马懿据说有一个功能,当然《晋书》上记载的不一定很准确,因为《晋书》是唐朝人修的,唐朝人爱讲故事,文学性比较强,他说司马懿有狼顾的功能,什么是狼顾?狼顾就是我们一般回头,包括诸位,头动身子动,所谓狼顾,就是这个人,头动身子不动,我们诸位谁回头,头动身子不动?你别把后面那位给吓坏了。这个话不准确,人没那功能,这是古代相书上往往形容一些狡诈之人。有人告诉曹操,说司马懿有这功能,曹操不相信啊,我试试他吧。有一次他把司马懿叫到跟前,他对司马懿说,司马公,向后转走几步,司马懿向后转走,走了没几步曹操突然就喊,司马公,看看我,只见司马懿是身子没动,头过来了,据说把曹操吓的腿肚子快转筋了,这怎么回事有这功能啊,这是故事,显然。但是他附会了一个事,说曹操有了这次惊吓以后到了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什么了?梦见他们家的马圈里三匹马同时吃草料槽子里的草,什么意思?就是他们家放马的圈里面三匹马同时吃一个草料槽子里的草,大家看这里是谐音,三马是谁啊?不后来正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吗,这不三马吗?三马啃槽,槽,曹也,草料槽子里的草。《晋书》上记载曹操做了这梦以后越想越不踏实,这时候曹操年龄已经高了,第二天他见到了他的接班人就是魏文帝曹丕,他跟曹丕说了一句话,“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曹操大政治家,他通过这件事想到了司马懿头不好剔,他不是一个善主,他不会规规矩矩跟着曹家的,将来他一定要闹事的。果然被曹操不幸言中,因为曹操是公元220年死的,249年司马氏在曹操政权里面隐忍了二十多年,三十来年,到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把政权夺回来了。夺回来以后曹魏也不甘心,所以曹家又和司马家族又是明争暗斗,从249年一直斗到了265年,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在现在的《三国演义》里面大量的描写,司马家族这边,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曹魏家族里面曹丕、曹髦、曹奂等等,最后还是司马家族取胜。

到了265年,司马炎就坐享其成,当了西晋的开国皇帝。他当25年皇帝,前半程励精图治,国家搞得比较好,国力比较强大,当他统一中国以后,280年,享乐思想滋生,贪图享乐,唐太宗对他有一个评价。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参加政史写作的皇帝,他亲自参加了晋书的写作,其中他为司马炎写了传论,因为司马炎把西晋搞坏给他带来一个反面的教材,所以他评价司马炎说你为什么把晋朝搞坏了?你有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居治忘危,则治无常治”,这句话不用翻译,就是你在安定环境下忘记了社会危机,忘记了社会矛盾,所以你的安定你的天下大治也不会太长久。第二个问题,接班人选错了,你的儿子可废而不废,致使宏基倾覆、国家灭亡。我们今天看唐太宗的话说的非常好,西晋就是犯了这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腐败,关于西晋的腐败让我们感觉到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因为它的腐败是社会风气败坏,追求金钱物质利益,上行下效,不是个别现象,是整个社会。中国历史上最崇拜金钱的就是西晋,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讲钱的作用的就是西晋的一个叫鲁褒写的《钱神论》,钱能通神,现在上网把这三个字打上你都能看到,有了钱什么都有,没权有钱,有权打官司也能取胜,没官也可以做官,所以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向钱看这个社会风气肯定要出事的。现在我们说的清谈误国就来自那个时代,从上到下不干正事,就是聊大天、侃大山,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再加上选太子失误,选太子妃也就是选儿媳妇又失误了,司马衷傻不拉几这不用说,司马衷的那个媳妇,也就是所谓的皇后叫贾南风,历史上臭名昭著。当然今天我们也不能一提历史上说女人不好我们就跟着说,历史上有一个不好的传统,国家不好准找一个女人垫背,所以今天我不去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说贾南风确实在目前的史料记载当中对西晋的动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她直接挑动了八王之乱。西晋一共50多年,其中有16年的动乱,也就是司马炎死了以后司马家族内乱,八王就是那个司马家族的领袖先后跑到京城,为了夺权互相厮杀,最后杀的司马家族都没有人了,所以被少数民族趁机攻占了第一个首都,是洛阳,第二个他们又跑到长安,又被攻占了,所以西晋最后316年灭亡。

西晋的灭亡是我们感觉到正印了我们说中国短命王朝的那些特点,缺少稳定连续的统治群体,缺少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治国的理念出现了误差,追求享乐、高枕无忧。所以一个社会如果是这个样子,谁也不能治理好,所以西晋就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西晋虽然仅仅存在半个世纪,但是他给中国历史带来的震撼是永恒的,也就是我们通过他能看到中国历史一些很经典的问题,什么问题?第一,社会动乱往往我们看到都是政治家、军阀的事,其实老百姓是深受其害的,因为正是这些打架,一定忽视民生,他们整天争权夺利,谁关心人民生活呀,所以老百姓成为最大的牺牲。西晋晚年动乱不已,民生防疫措施、防灾措施都没有,所以遇到一个不大的灾害都会酿成大祸。《晋书》记载309年天下大旱,这个旱情几乎都不能令人相信,史书记载说“河、洛、江、汉皆竭,可涉”,这实际上说道我们这了,他说实际上这几条大河都干了。河,黄河,洛,洛水,江,长江,汉,汉水,皆竭,可涉,干到什么程度了?趟着水就可以过去了,国家世界末日可能也就这个样子。转年,闹蝗灾,蝗灾在北方比较多,你看面积多大呀,“自幽、并、司、冀至于秦雍,草木牛马毛鬣皆尽”,他这讲的是从河北、山西、陕西,整个北方到处都被蝗虫吃光了,连牛马身上的细毛都给吃光了,所以那年头出门不戴帽子出门头发可能都被蝗虫吃了。我们今天读起来感觉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古代的动乱大家如果看一看原始的资料,真是让人感觉到太可怕了。所以我们看史书当中记载说人吃人的现象太多了,所以中国一部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苦难史,主要是我们的政治不好,政治家不规矩。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的动乱跟统治者有直接的关系,《晋书惠帝纪》讲了一段社会风气,这不是当政者造成的吗?说当时社会是“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我想大家都是历史爱好者,你读的材料一定不少,你注意到“互市”这两个字吗?互市往往是讲在中国古代民族地区在边境进行交往、互通有无的情况那叫互市,可是这个互市不是这个做贸易,他讲的就是政治上的交换,以权换钱、以权换色、以权换人,权力所致,到处寻租,那这个社会还有头吗?所以我说西晋道德无底线,游戏无规则是葬送这个社会的最根本问题。

我们今天在这一起回顾历史,聊一聊兴亡周期律,实际上就是以史为鉴,我们要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一定要汲取历史的教训,让我们的国家长日久安,让我们的生活幸福安康。我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