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周南视点
 
李河:谈中国对外文化战略 ——“一带一路”与文化挑战
 发布时间:2015-07-31 19:06

        今天谈的这个话题是偶然生成的,缘于前段时间我们在做的一个有关报告。

中国这样的国家发展比较快,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国家,现在可能也到了需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前瞻性的大国文化战略的时候。美国有很多的高端智库专门研究全球战略问题,有很多年了。美国的每一任总统都会做国家安全报告,很多属于全球安全报告。奥巴马2010年做的国家安全报告里面就涉及了文化战略问题,今年2015年奥巴马又出了第二任的安全报告,文化依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它谈到了美国文化、美国精神、美国价值对全球的吸引力,这是美国软实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欧盟从很多国家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实体,它的前身欧共体是从原来西欧的煤炭联合体发展而来的,开始是经济属性很强的机构,但是慢慢的它的政治整合程度越来越高。欧盟在2005年提出了欧洲文化睦邻政策,在文化上和邻国采取一些友好政策,这个是由相当多的欧洲不同国家的团队和研究机构作支撑的。在最近几年的更新当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把欧洲16个国家当作文化友好伙伴国,所以它也有自己的文化战略。再比如俄罗斯,我们到俄罗斯去做访问,就问他们文化机构的高官,你们俄罗斯有没有文化上的一些对外战略呢,他们说我们有,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俄罗斯对外文化上怎么做。现在俄罗斯变化非常厉害,转型过程当中各种争论很多,它和西方的关系和周边的关系不断的发生变动,所以俄罗斯现在它说它有但是不明确。这是我们在研究当中经常会感受到的。这是我们通过观察预测的中国对外文化战略会谈的这些东西,我们只是从研究的角度,不是代表政府,完全是个人研究的意见。

谈这个我们就不是谈作为文化政策我们要干嘛,要采取哪些措施,要拨多少钱。我会谈一些对外文化战略的背景和故事,从哪谈起呢?“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在座的可能没听说过的少,这是这两年中国最火热的媒体词了。“一带一路”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往中亚、西亚欧亚大陆扩展,往亚太、太平洋扩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扩展的一个经济文化的动向。这样一个动向实际上包含哪些问题?我们建国以来开始非常明确的大规模往外走,这个时候我们对于文化战略可能有切实的需求,所以就从“一带一路”这儿谈起。但是我也不想再按照电视和报纸那个方式去谈,就聊一聊“一带一路”本身的一些问题,如果聊过以后大家再看“一带一路”,知道背后有一些事情,能够像新闻深度解读似的了解其他一些东西,甚至能够对一些措施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这就达到目的了。 

整个分成四块,这四个部分一个是讲“一带一路”战略从历史上是怎么过来的,然后对“一带一路”进行地缘政治学的解读,就是我们中国怎么从传统的中心变成现在这样的状态,还有就是对“一带一路”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进行评价,最后拿一些数据整体上谈一下我们的对外文化影响力。

第一,我先讲讲失忆文明的“复忆”过程。什么叫“复忆”?它是个心理学名词,就是一个人失忆后的回忆,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核心词是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从陕西甘肃新疆出去,到中亚欧洲,这是在西部,传统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一会儿也要讲。丝绸之路这个词可能在座的很多朋友也知道,它不是古已有之的概念,它是一个新词,是19世纪由德国人给出的命名,所以我这用了个“丝绸之路”的“再发现”。“再发现”为什么用双引号呢?因为有人会说你这是不是有欧洲中心论的味道,好像我们原来没这个东西,由欧洲人来发现,我们一直做的事情不需要他来发现。但实际上“再发现”还有另外的意思。我们是做西方哲学的,我们都知道,人的生活现实是一个方面,这个生活现实存在有的是存在了很久,这都没问题,但是重要的是对生活现实的重新再思考,再思考以后把它变成一些科学的文本表述,这就是再发现的过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再发现没有地域上的因素,但是我还是给它打上了双引号。

这个词是由德国的地质和地形学家李希霍芬在19世纪提出的。他1833年生,1856年就博士毕业了。那个时候德国正从一个破碎的国家向比较完整的有力量的国家整合,一直到1868年俾斯麦,近代史上完成德国统一最强有力的宰相上台,所以他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活动就开始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德国像很多西方列强一样向世界各地扩张,科学家们也到世界各地考察。实际上李希霍芬拿了博士四年后就不断的往东方来,这个人就是因为在地质学地形学上的成就最后做了柏林大学的校长。

他早年对奥地利、罗马尼亚等欧洲地区进行地质调查,但是1860年开始前往锡兰(现斯里兰卡)、日本、台湾、印尼、菲律宾、暹逻(现泰国)和缅甸等地进行考察。1863年到1868年间,他去了美国一趟,在美国西部考察时在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导致了后来美国西部的淘金热,然后有大量的人涌向西部。现在美国西部的城市,像旧金山,都与淘金热有相当大的关系。还有一个跟我们有关,就是因为淘金热,我们有很多的劳工,当时叫猪仔,从广东那一带被拉到美国西部建铁路开金矿,这个现在是中美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到后来,从1868年到1872年,他花了四年时间在中国做了七次长途考察,当时18个行省中走过了13个,还有说是14个。这十三四个行省主要是中国的华中、华东、北部,甚至包括内蒙、东北,还有西北地区。这个人是地质学家,但是他不知不觉做了很多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他早年对南亚、东南亚考察的线路就是我们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他对中国西北、内蒙和其他一些地区的考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地区。在我们国内对这个人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什么叫毁誉参半?他有好的方面,德国人做事非常严谨,非常刻苦,这个家伙一句中文都不会讲,但是他对中国很多地方进行了考察。他对北京南口、山西五台山等很多地方的地层给出了地形学的命名。他在山西“发现”了煤海,但是他不光是发现,还绘制了第一张《中国煤炭分布图》。他还在西北考察,勘定了罗布泊的确切位置。另外,他还出版两册中国的地图,南方地图册和北方地图册。那个时候咱们还是大清朝,咱们那个时候做的图根本没有严格的测定系统,他把地形和地理学的准确的东西拿过来了,所以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德国地图上的祁连山脉是以李希霍芬的名字命名的。到1877年他回到德国以后,先后发表五卷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在现代性转型当中科学的介入很重要,实际上中国的地质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李希霍芬对中国考察的影响。民国初年的一些中国地质学大师,在座的一些专门搞理工科的老先生一定比我清楚,像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这些人他们都深受李希霍芬研究的影响。所以在1913年,翁文灏就敦促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建立“中国地质调查所”,就在我课件上这个小楼,来系统展开全国地质调查。这个小楼很有意思,我夫人他们家原来住在这里,前些年还一直等着这个楼拆迁,拆迁以后好分到新房,但是最后一直等不来。后来人家说这个不能拆迁,这是北京市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小楼就是中国地质调查所的诞生地。

除了地质学上的影响,李希霍芬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就是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字。1870年,李希霍芬考察了洛阳的丝绸、棉花市场,参观了山陕会馆。在那他首次提出了从洛阳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我课件上这个地图给出的是我们现在一般说的丝绸之路的总长度,有人说再加上枝枝杈杈得有上万公里。

如果是说他对中国地质学的影响或者是谈到他命名丝绸之路,他还是做了不少好事的,有点像德国的雷锋。实际上,李希霍芬虽然是个科学家,可是他同时也充当了当时德国开路先锋。他向卑斯麦提议,应该夺取胶州湾及周边铁路的修筑权,将华北的棉花、铁和煤等资源为德国所用。他后来还给当时的欧美经济商会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希望从河南到宁波修建铁路。他这个人做的这些东西不是简单说说就完了,1897年德国占领了胶州湾,后来一直到一战结束日本取代德国之前,整个山东是德国的势力范围,而且德国海军司令在占领胶州湾军事计划中,引述的就是李希霍芬的建议。

另外,李希霍芬的考察还引发了当时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和学者对中国的重新发现热。1900年,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发现了敦煌石窟,拿走了大量的经卷,这个其实我们大家都了解。李希霍芬本身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弟子,叫斯文•赫定。斯文•赫定接受了李希霍芬的教育,读了博士,几年以后也到了印度、中亚、西藏、新疆,他的主要工作也是踏勘地方,出地图册。他为中亚、喜马拉雅山一带、西藏和新疆描绘了现代第一本非常精确的地图册。他还发现了楼兰古城。他后来出版了50卷的著作。他的这些地图一直到21世纪初美国打阿富汗的时候仍然用于空军导航。当时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对中国的“再发现”使中国被动的卷入到了全球化的进程中,所以这个“再发现”里的蕴含还是比较多的。以前我们就是老子天下第一,我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国,但是通过这样的“再发现”卷入到了现代世界。

李希霍芬谈的丝绸之路实际涉及到了汉代。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我们都比较了解。我们在敦煌的时候去了玉门关和阳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汉朝在公元前111年建立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通向西域的商道,这个商道运各种各样的东西。最近敦煌还把西汉的驿站申遗,居然成功了,叫悬泉置。那里面有大量的经卷,记载了当时西域的各个民族,像大月氏、粟特人,还有很多来往的通关文牒和信函。所以,我们一般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从西汉开始的。当时,张骞的出使是为了到现在的中亚找到当时的一些国家,联合起来攻打现在在内蒙、外蒙、贝加尔湖、西伯利亚一带的匈奴。他回来以后做了报告,对丝绸之路不同的道路、地方、人文、风俗做了一些介绍。但实际上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与西域的交通可能远远早于汉代。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了殷商武丁时期武丁的夫人妇好的墓,发现了大量的遗存。我们知道中国的甲骨文,现在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在商朝,距今有三千五六百年。而这个墓也距今有3300年左右,在里面发现了大量的玉器,经过鉴定有60%来自新疆。后来有些人也拍片子,玉石之路,和田玉怎么辗转到了内地。此外,还在青铜器中发现了大量的铅,这个铅来自云南个旧。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尽管商朝的主要势力范围是在河南山东这一代,但是商的地理范围确实相当大,它也有很多商道。这说明在时间上空间上丝绸之路可能比较早。

另外,我们现代对丝绸之路又有了很多研究,从李希霍芬以后,一直到最近这些年,大家对“丝绸之路”在空间范围上扩展了。“丝绸之路”不光是从陕西到甘肃,再到新疆,新疆有三条线,南线中线北线,然后越过葱岭进入中亚,不光是这条路,有好多条线路。一个是北方(西北)丝绸之路,这个是传统的丝绸之路。现在还说有草原丝绸之路,在长城以北,通过蒙古、西伯利亚,再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还有一条谈的比较热的,我们在云南大学交流,他们经常会谈到南方(西南)丝绸之路,从巴蜀到云南,有个叫藏羌彝文化走廊,从这下去,一直到云南的西南部,最后进入缅甸,往印度那个方向去。还有一条谈的比较多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这就关系到中国的航海了。整个从“再发现”以后通过学者的研究现在关于丝绸之路不断的拓展范围。

大家现在都热衷于谈丝绸之路,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下还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中国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她的核心的范围在中国的东部地区,现在整个的文明文化集中在东部,这没有问题。我上次在这谈过中国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有个文明的潮汐效应。就是这个国家比较强的时候,比如汉朝,国家的疆域一下膨胀,一直膨胀到当时的西域,到现在靠近中亚的地方;到了唐代的时候,当时建立了安西四镇,也扩张到巴尔喀什湖和中亚的两河一带;清代的时候,它在1860年以前,膨胀的效应基本上还能到中亚。但是她也有收缩的时候,国力一不行,像南宋的时候,整个国家就一直收缩,收缩到长江以南这么一小块地方,如果看看当时辽朝和金朝的地图,疆域比当时的南宋不知道大多少倍。所以,她有潮汐效应。从这种大历史的角度观察,这个丝绸之路,包括海上,我们往东南亚的影响,是不是这个国家虽然内部对她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批评,反腐败揭露了这么多东西,这是一个带病坚持工作的国家,病有时候特重,但是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新一轮的影响力又出来了?这是关于丝绸之路在国际上,无论是赞扬的还是怀疑反对的,大家都会从这个角度看。因为几千年来中国这个国家的文明一直是延续的,这是一个总体的背景,是不是它的潮汐效应又开始出现了。

上述的研究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侧重点,像新疆在研究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现代研究开发出这么多的通道,也有一些地方上的背景和原因。地方上的背景和原因就是现在我们国家卷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十八九个省份,还有很多民营企业,所以很多省进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当中就会得到很多政策支持,这样它就得找个理由说我跟这个丝绸之路是有关系的。所以有一个很重要的争论。本来传统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从西安那起来,而西安也确实是非常卖力气,它办的丝绸之路的博览会声势非常大。河南就不干了,你怎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我才是起点。一直到南京都有人说,丝绸之路要是聊得远点,我们其实也算个起点。大家都希望加入这“一路一带”。上个星期我们去海南,帮他们做“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预研究,海南也在着急,说海上丝绸之路我海南能干什么事呢,泉州、深圳、广州那一带已经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了,我孤悬海外,也不能当起点,我能当什么呢?大家都很着急。这其实是一种热情,就是因为这个才有了各条线路的研究。像云南,对从藏羌彝过去的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像东北地区,东北地区说不能把我甩掉,因为我是跟草原丝绸之路这条线连着的,我将来对俄对蒙需要这个东西。所以各个地方在争取政策资源。

当然,对于“一带一路”还有一些冷静的议论,它也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中国经济有外溢效应。中国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传统的市场和产品已经饱和了,结构性过剩,像钢铁、建材,甚至像盖房子的民工队伍,很多资源都过剩了。我们国家近十年都在讲经济要转型升级,转型升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发展高端的制造业和高端的服务业,但是到转型升级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这个高端制造业没那么容易,因为大家都不爱干制造业,特别是高端的。我们社科院以前搞过中国和日本经济发展内涵性比较,结果看起来太震撼了。我们现在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两倍多了,但是制造业方面,日本很多的家庭作坊可以生产很精密的模具,用于上天的和很精密的机床,而我们高端制造业这一方面发展很慢。服务业也是个很大的概念,比如说我们十几年前就对印度进行过研究,印度发展那么落后,它的服务业比例非常高,百分之好几十的人都从事服务业,最后一看,它的服务业的主体主要是做保姆、仆人。一般的服务业,像零售,卖点东西也叫服务业,但是高端服务业是提供各种各样高端的服务。这个转型升级的路不是马上就能转的,所以我们说现在转型升级赶不上国家的需求,因此大量的产业需要向外转移,才能进一步的支撑这个国家相对比较快的发展。这是一个比较不得已的原因。

因为这些原因“一带一路”战略在2013年就被正式推出来了,推出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的文件,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APEC会议上的讲话,就专门讲了“一带一路”。2015年3月29日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是一个非常全的文件,把“一带一路”推出来了。它推出的过程我就不多说了。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的时候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初主要包括中国和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后来慢慢的卷入的越来越多,不到两年时间已经延伸到了欧洲。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带”,还有“一路”,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比上一个晚了一个月——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盟访问的时候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它的重点是中国和亚太、南亚国家,一直到非洲,发展经济贸易联系。东向涵盖日韩,日本和韩国现在也在跟我们谈海上丝绸之路的事情。所以“一带一路”直接涉及到70余个国家,涵盖了东北亚经济圈、东亚经济圈、东盟经济圈、欧盟经济圈等。这是一个基本的发展过程。

“一带一路”还有个扩展版,就是美国的奈斯•比特提出的。八九十年代读书过来的人都知道奈斯•比特是美国的一个未来学家,不断的展望未来。他在今年1月出版了《大变革:南环经济带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这本书,他说中国的丝绸之路战略不仅仅聚焦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它辐射了整个南南世界,包括非洲、拉美。所以他说整个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引领了150多个国家。咱们知道联合国有200个左右的成员国,整个世界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就覆盖了150多个。丝绸之路还有一些卷入的国家,我后面还会不断的提到,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什么叫金砖?它们前几年发展的相对比较快,这几年有几个国家含金量有点成问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前段时间在俄罗斯的乌法开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的时候宣布建立金砖国家银行。这些都是从大的方面来说,都在“一带一路”范围内。

对于“一带一路”,我们国家主要讲的是“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在政策上都有想法,其实丝绸之路在经济和贸易上的内容很多。比如我们准备帮伊朗建核电站,我们跟各个国家建产业园区、自贸区,用自贸区来依托和他们的关系,这些都是属于现在“一带一路”的范围。但是我们要是抓几个重点来观察,会发现很有意思。我们最近和美国的南加州大学专门做了一项研究,“支撑‘丝绸之路’的中国高铁系统”。因为这些国家都比较落后,所以要和陆上的这些国家能够相通的话,中国就一再的推出中国的高铁战略。我昨天坐高铁过来,时速经常保持在300多公里每小时,我们确实能在生活中感受到高铁的便利,所以中国要把高铁推向周边地区。我现在取得的数据都是跟南加州大学做研究的时候得到的。

设施联通主要是高铁和公路,保持贸易畅通也得有高铁,这是它最重要的载体。说到高铁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新干线,当年邓小平是因为坐了日本的新干线,他知道这个国家发展的很快,我们必须全面的转型,转向经济建设。所以日本的新干线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有影响的。从日本以后,1981年到2014年,全球有19个国家修建了高铁,总长度为28000公里。中国高铁起步很晚,当时争论还比较多。2008年北京到天津有了动车,北京到天津只要半个小时,而我住在北京从家里开车到单位经常还要一个半小时,很阻塞,我们有时候就说单位比天津还远。高铁从2008年始建,到2014年中国国内的高铁总长度已达16000公里。这16000公里把中国的人流变成了资金流,把中国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在距离上大大的缩短,它占到了全球高铁的60%。这个数据背后的因素后面我会谈,它也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制造业的成果。这个数据确实影响很大,但是在丝绸之路当中,中国未来想在中南半岛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一直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想在巴基斯坦、伊朗,另外还有通往中亚,通往俄罗斯,通往欧洲,在这些地方建设高铁,总里程达到80000公里。大家想想,中国会对这一块非常下工夫。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设施沟通上想法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我们在跟南加州大学的一次谈论中,南加州大学的很多学者高度反对中国建高铁。而且美国加州地区也准备上高铁,但是高铁的计划耗了好多年,一直也做不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人反对。高铁再怎么快,也比不了飞机,你们搞飞机就可以了,中国的航空业要迅速发展,高铁没必要。后来我们在专门讨论高铁的时候做了一个测算,非常有意思。飞机场一般离市中心很远,去等飞机要提前安检,另外天气的不确定因素又会造成飞机晚点,把这些都加起来,大家得出一个基本数据,就是在10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高铁和飞机的时间成本基本相等。超出这个范围,像这两天下雨,飞机一晚点就晚点十几个小时,那高铁就更占便宜了。所以从这方面来算,高铁确确实实有它的优势。另外中国这个地方很有意思,以咱们武汉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范围基本上把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划得差不多了。这个高铁也是个势利眼,日本的新干线到现在还是2000多公里,日本这个国家体量太小,38万平方公里又是岛国,狭长。对于印度来说,人口多,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但是300万平方公里你让它东西南北都放一千公里它也没那么大地方。美国为什么反对高铁?是因为美国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东西几个地方,其他地方人口太少,它跟中国面积、形态都差不多,但是它建高铁不划算。所以我们最后得出个结论:全球最适合建设高铁的就是我们国家。高铁确实现在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腐败、撞车,但是现在只要是高铁发展起来,就会比较快。高铁显示出的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的载体作用。

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也确实显示出巨大的资金优势。截至上个月,中国有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个是什么概念呢?俄罗斯2014年GDP总量是2.1万亿美元,虽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它的经济总量就这么多。印度大家说自从莫迪上台后咄咄逼人,但是印度现在的名义GDP总量还是1.83万亿美元,不要说跟中国超10万亿的经济总量相比,就是跟中国的外汇储备比也差很多。也正因为这样,中国要抓紧这个窗口期使用这笔外汇,但是因为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些钱怎么个用法也不清楚。现在有相当多的议论,就是在“一带一路”当中它们怎么派上用场。大家一直都在关心的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这跟日本的亚开行是对立的,至少是并立的,整个注册资本是1000亿美元,中国出的是大头,约占30%到40%。中国还设立“丝路基金”400亿美元。前些天中国又倡导建立金砖国家银行,也是出的大头。这说明它钱多。通过“一带一路”也能感受到我们处在窗口期,资金相对充裕。

另外,借着走出去战略,中国也希望能在国际组织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过去中国是个“迟到”国家,很多国际组织都已经做好了,像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APEC,中国都不是最重要的主导性的国家,只是积极参与。但是这十几年来在不断地积极倡导构建区域型国际组织,像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中国力推的,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像金砖国家组织、东盟10+1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中国希望在区域及周边经济等其他组织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支持丝绸之路的除了自贸区,还有一些筹划中的“跨国经济走廊”。“跨国经济走廊”尚在酝酿当中,很多地方都在研究,包括南新(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昆明引领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中缅孟印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伊朗经济走廊、中国中亚-中国欧盟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日韩经济圈。这些走廊要是走出去,中国的形态就会发生变化。传统的中国地图像只金鸡,现在通过一条条向外延伸的经济走廊,如果能落地的话,就会像是一只章鱼的形态。

归结一下,“一带一路”对于中国来说不光是文化的觉醒,经济上也开始有膨胀效应的出现。中国依托的是两大优势,一是传统制造业,像高铁,另外还有相对充足的资金优势。背后的原因就是要给中国经济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点,寻找出路。

第二我们就来说一说“一带一路”在地缘政治上的评价,就是从传统的“中国中心”的天下体系,转向对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挑战。由于“一带一路”的出现,如果以中国为本位的话,中国周边的国家就会出现三重空间。第一层空间就是中国周边的国家,包括越南、老挝、缅甸等14个陆地邻国,还有与中国隔海相望或地望接近的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孟加拉、斯里兰卡以及处于亚欧大陆腹地的中亚、西亚诸国。第二层就是欧盟地区,陆上丝绸之路指向的终点。第三层是距离比较遥远的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和国家。这是基本以中国为本位划分的三层空间。

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经济秩序,在周边国家有一些影响,形成了在经济上叫朝贡体系,在文化上叫汉字文化圈或者叫儒家文化圈,1900年以前,也就是100多年以前,中国一直是这样的一个中心。但是现代化的进程把中国从传统的以自己为中心的天下观当中推入到现代民族国家体系转变。现代的国际法、现代的国家格局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逐步产生的。它产生的契机就是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是怎么签订的呢?当时欧洲的新教和天主教进行战争,打了30年。我在荷兰待过一年多,荷兰人就讲我们荷兰最早可不是这么小,我们以前叫佛兰德斯,包括现在的比利时。就是因为30年战争,新教和天主教打来打去,最后大家说别打了,划界吧,于是就在1648年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合约。这是在欧洲大陆范围内,罗马教廷出面参加的,许多国家制定的条约。这个条约的意义在于,原来很多小的国家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都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当中,区别是你是诸侯国我是公国,没有独立的国家身份,没有军事权、外交权,没有明确的自主权,现在好了,谁都打不服谁,咱们就签订一个合约。1648年这个合约签了以后,按照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了一个国家的领土边界,领土的界线要用法律文件来标志,还有了军队和独立的外交权力。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就是在那产生的。随着全球化发展,这个过程逐步蔓延,它蔓延到中国是什么时候呢?中国首次进入现代民族国家国际法体系当中,和它发生关系,是在1689年清朝早期,康熙王朝时期,《中俄尼布楚条约》。大家都知道现在那个地区已经属于俄罗斯了。当时中国只有习惯上的领土概念,没有明确的法理界线。这个时候俄罗斯作为欧洲国家已经受到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影响,第一个影响就是帝国主义扩张,第二个就是以法理的形式确定边界。所以从1648年到1689年,过了40年,对我们的影响就是出现了第一个边界条约。之后中国一次次的签订各种条约,当然都是不平等条约,被推入到现代民族国家国际法体系当中。因为在中国传统认识中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她和她的周边国家是不平等的,你周边只是我的属国、封国,或者是四夷。只有你侵略我的事情,我扩张到你的任何地方都没什么,本来都是我的领土。所以领土概念不明确。我们知道明朝时当时的朝鲜李氏王朝就没有独立的外交权和军事权,外交权一直是由中国主宰的,这就造成1882年日本占领朝鲜的江华岛时,李氏王朝找到中国说你得帮我斡旋。中国说我现在顾不过来,我自己在越南边境那的中法战争的事还没料理完,我内忧外患顾不了你。朝鲜就找其他大国调停,但是它要找其他大国却没有外交关系,就又找中国。当时大概是李鸿章那拨人,就说那这样,我也不管你的外交了,你自己在汉城建领事馆吧。这是第一次中国让朝鲜设置领事馆。朝鲜说我要是设了以后出去我得有国旗啊,中国说你自己再用龙旗也不合适,最后就搞了一个太极旗,这也是中国学者给它建议的。所以说起来整个东亚国家都是被动的进入民族国家的体系当中的,而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在不断的放弃各种各样的传统上的非法理性的权力。这个过程一直在延续,如今陆地边界还有和印度的条约没有签署。

最麻烦的事情出现在海上。中国原来传统的政治秩序中,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都没有明确的边界概念,很多东亚国家也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同时,世界上依法理来约定海洋边界也很晚。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牙买加签署,约定了内水、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一系列概念,其核心概念为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规定麻烦了,这个迟到的条约与许多国家传统海洋领土观念发生冲突了,对于一些先发的国家也还好,但是对于像中国这样“迟到”的国家就遇到了很多问题。不光是中国,像日本,算是很早就进入到现代化进程的,像菲律宾,我们现在在南海在东海的一系列争议都跟这个有关。我们以前老是讲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当然现在也有人说我们不到960万了,西藏那有9万多平方公里有争议,对海洋却鲜有提及。中国经济一发展,就发现支撑自己的空间太小了。如果世界上按海洋面积算的话,中国连前10位都排不上。日本都宣称它拥有45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其中400万没有争议。中国的数据是299.7万平方公里,但其中至少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跟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存在争议,其中有8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在他人控制之下。海岛的争议特别重要,一个海岛只要我承认它是个岛,是你中国的海岛,马上12海里是你的领海,然后围绕这个海岛还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这一下就涉及到几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争夺海岛这么厉害。中国今天发生的事情有很多原因,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还没有完成民族国家现代性的转型。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谈中国从传统的天下中心观到现代民族国家体系转变,要从这个角度去看“一带一路”。

我们中国今天是在提“一带一路”,其实在强国的发展当中,关注的是两个重点,英国、美国在19世纪作为一个增长的全球性帝国,就特别关注这两点,一个海权。这是美国的《海权论》,这个书是我们必备的。这本书写的并不精彩,但是是第一本。这本书指出了海洋对于大家控制一个国际区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命脉性意义。这是美国当时的海军学院院长马汉提出来的。还有一个就是陆权。陆权论是英国的一个地理学家麦金德1904年在一份报告里提出的。这份报告现在翻译过来加上插图都是很薄的。这个报告是从英国的角度讲的。说英国已经在全球做了不少事,在南亚已经发展到印度、阿富汗,但是整个世界都要关注的是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所以,英国从19世纪开始就一直想通过阿富汗进入中亚地区,但是中亚地区在1860年代已经被俄罗斯捷足先登。当时还不是几个国家,是整个的中亚地区,后来叫突厥斯坦,俄罗斯已经把它控制在手里了。实际上这份报告是一份地缘政治学的报告,就是说这个地区非常重要,俄罗斯已经先占了,所以英国一直停留在印度、阿富汗一带。

本来我们关于“一带一路”讲的最多的是要设施联通,建铁路建公路,使贸易流通,然后大家改善基础设施,达到共同富裕,互利双赢。但是,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中,是一个国际政治意识非常强的场所,他们就会觉得,“一带一路”很可能会挑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这是布热津斯基的一个说法。美国的全球秩序当中有几大要素,其中很重要的是美国国际安全要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北约,另一个是美日安全条约。北约是欧洲的军事安全组织,我们跟日本一直在东海没完没了摩擦的背后最坚硬的东西就是美日安全条约。但是随着日本不断的往南海、菲律宾扩张,中南半岛不断的出现日本的身影,所以美日安全条约是美国保持东亚安全秩序很重要的东西。这两个安全体系锁定的就是欧亚大陆的两端。对于海权论诞生地的美国来说,海洋绝对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支撑点,美国海军非常厉害。在欧亚大陆,美国在军事战略上扣住了两端。要是这么一想的话,美国一些学者就说了,你们这个“一带一路”讲的都很好,我们也承认你们是儒家传统。儒家传统是王道传统,柔远人怀诸侯,大家互利双赢,这些我们也都认可。但是从态势上来说,你们的发展一方面是在欧亚大陆,直接指向欧洲,一方面是在海洋上,指向整个东南亚、南亚,一直到其他地方。那我马上就出现了一个对手,而且这个对手还和原来的苏联不一样,苏联原来只是跟美国在全球军事上的对峙,你现在跟我是在经济及其他方面都开始有全球利益冲突。也就是因为这个,很多人觉得中国作为一个潜在的,可能会更麻烦的全球性国家出现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美国最近一直在做两个谈判。一个是“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简称TPP)谈判,这个原来也谈过。主要是因为美国觉得APEC已经被中国控制了,所以就重新组合东太平洋、西太平洋相关国家,但是我在做新的谈判的时候,不让你中国和俄罗斯参加,哪怕你很强,我要以价值观来先给你定门槛。这个协定一直在做。另一个与欧盟委员会一道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TIP)的谈判,这个在美国国会一波三折,主要是希望与欧洲形成新的贸易联系,纠正舆论认为美国重视东亚、忽略欧洲的错觉。所以美国也出现了这样两个方向两个重要条约的谈判,显示出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体系、巩固其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明显意图。但是因为涉及的因素比较多,所以推进的比较慢。

以上是从地缘政治学上讲了“一带一路”,那么下面涉及到的更多的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一带一路”文化政治学的评价。文化这个东西可以分很多。比如影视、书籍、期刊,包括我们穿的服装上面的元素符号,这个叫文化产品。还有一类就是我们讲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这对一个共同体进行整个族群历史认同很重要。文化可以从不同角度谈,从国际政治学去谈文化是其中的一个角度。

“一带一路”在中国引发的是大国梦。“一带一路”从2013年到现在紧锣密鼓的推出,大家有一个感觉就是中国走出了韬光养晦的战略模糊期,希望明确自己的态度和战略诉求。这确实也是一个成熟的大国一个很重要的表现。除了这个,前面咱们也谈了地缘上的东西,不管中国自己怎么定位自己,在国际上有一种声音,就是“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又一个全球性国家,因为中国在全球很多地方拥有日益增多的经济政治利益。世行在2014年做过一个关于中国的实际的购买力的计算,看看什么时候超过美国,这个谈的很多。我们的国家统计局很谨慎,说我们还差很远,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现在看来,就总量而言,国外学者也基本认同这些年是能够跃居世界第一位的。记得上次来我还给大家列举了这些年中国经济总量翻翻的数据。国际政治当中有一个概念,大家一谈经济发展,从我们切身利益来说,我们希望讲的是人均的收入,人均收入要提高,公共养老服务体系要健全。这个内涵性的经济概念与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直接相关。但是一个国家对外,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实体来说,“规模总量”是第一重要的。规模就是影响力,就是话语权,就是硬实力。中国确实具有先天的规模优势。上次我们谈的把中国和新加坡对比,新加坡人均GDP5万美金,生活设施非常方便,但是它太小,不及北京的几个城区大,所以它确实在国际政治中起不了重要作用。而在美国起支配性的大学里面最重要的政治学传统叫现实主义政治学,现实主义政治学是什么呢?你不要拿什么乌托邦拿理想忽悠,我们都是按照具体的事实、数据、态势、力量对比,拿这些冷冰冰的现实来说话。现实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摩根索,代表作是《国家间的政治》。他就讲:国际政治的实质就是国家之间追求权力或实力。在这里面,对一个国家影响最大的包括国土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军事规模,规模很重要。因为现在的国际政治,大家有很多的理想,也希望国际社会越来越民主化,但是实际上现在的国际政治基本还没有脱离大国政治支配的时代。前段时间,我看到了尼克松的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在这里面他谈到两个例子。一个是当时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对他说:“苏联与美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全球而不是从区域的角度来看问题。”实际上这就是全球性国家的含义,我们中国也开始习惯于要从全球的角度看待一些问题。当然这个还只是局限在经济和政治的领域,真的从文化,从更长远的发展,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我们自己国家的发展问题,还有大量的功课要做。李光耀对尼克松说:“整个世界像个森林,大国就是森林中的大树,其他国家则是攀缘在大树身上的藤。美国、苏联、西欧、日本、中国等就是大树。美国和苏联是两棵最大的树。”他当时跟尼克松说这些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很贫弱的国家,这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所以,大国、规模、综合实力这种规模性效益在国际政治当中非常重要。我们中国在传统上也有对大国小国关系的论断。包括中国跟韩国,韩国一度发展的非常快,经济上几乎跟中国平起平坐,但是现在韩国已经被广东省超越了。我在最近两年当中参加了四次中韩人文对话和中韩战略对话,一个是外交部做的,一个是我们院做的。我们谈任何一个问题,韩国人都能够特别明显的感觉到差距。比如谈贸易,韩国人就会说我们韩国也是贸易大国,说了它对外出口的数据,我们讲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总量是四万亿美元;再比如旅游,游客资源,马上就能看到差距。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很多的基本水平、服务差得远,但是规模大。

“一带一路”的提出引发了民间的大国梦。在北京有很多民间的论坛,有时候他们发了邀请我们就得去,去了以后听到一些东西,有些组织非常活跃。他们有些在“一带一路”的构想下做的东西还在媒体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一次论坛就专门谈了贝加尔湖水源南下工程。中国的现代化把环境搞得不好,先天禀赋又不太好,华北地区缺水非常严重,每年北京地区都有10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原来是从山东、山西、河北买水,现在是通过南水北调弄一点水过去,但是还是解决不了。整个华北地区,以河北为中心有一个7.5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水就非常奇缺。北京今年夏天下了34场雨,非常大,但是这34场雨流到水库里的才2000多万立方米,还不到一亿立方米,而北京一年就缺水10个亿。所以,现在京津冀已经出台了应对计划,这是媒体上讲的,水资源的问题已经到了红线,已经严重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所以就有人说我们可以从贝加尔湖借水。贝加尔湖有多大?我们上次去了呼伦贝尔地区的呼伦湖,呼伦湖2000多平方公里,比太湖还大一点,关键是太湖有1800平方公里,水深才0.9米,呼伦湖水深是8米到15米,东北地区水资源太丰富了。后来旁边有个学者说到了贝加尔湖,我回去一查,那不得了。贝加尔湖水域面积5万平方公里,水深1500到1700米,整个贝加尔湖等于美国的五大湖水量的总和还要多,比中国的所有的淡水湖加起来还不知道多多少倍。就因为这个,有民间人士专门找俄罗斯方面接触要做贝加尔湖水源南下工程,因为贝加尔湖到北京才1200公里,中间通过一个蒙古。这是一个狂想。第二个是克拉地峡打通工程。这个是前段时间闹得一波三折的新闻。这个是要帮助泰国打通位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最窄处的克拉地峡,才几十公里,在这开凿一条运河的话,可以直接绕过马六甲海峡。一个是可以节省运费,另外新加坡有美国的基地,受着美国的控制,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最强有力的呼吁者就是新加坡,所以就想着打通克拉地峡。还真有民间智库成立个公司跟泰国退下来的高官商议这个事。当然我们在其他地方,好像是尼加拉瓜也有公司在做类似的事。现在中国有很多民营公司动不动就融资几百上千亿美元,去做一个大工程。

在这个讨论当中,很多人就说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就相当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美国在二战以后实施扶持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投资120亿美元,扶持欧洲的复兴。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有这么多国家参加,有这么多投资,最后会不会产生像马歇尔计划那样的效果?欧盟的产生都与马歇尔计划有关,这成了美国一个很好的伙伴和市场,中国是不是通过“一带一路”的成功实施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困难很大。因为欧洲即便是在二战中损失惨重,欧洲在历史文化上跟美国是在一条线上的,对于自由市场经济,对于政治治理结构,还有欧洲的人员素质教育,这些方面跟美国是同构的。但是中国的“一带一路”的目标国家真的是很不一样的,尤其是刚才我讲的第一层周边国家。

中国的“一带一路”里面提出了一些设想,而且很多央企出去落实都比较顺利,但是高铁这一块非常困难。前一个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了从莫斯科到喀山的高铁协议,这是讲“一带一路”以来还是第一单,签下来了。其他的,中国要在东南亚建立泛亚铁路,就是从昆明往南,然后经越南、老挝、缅甸分东中西三线,最后到新加坡会齐。这三条线建成以后,整个中南半岛的经济、贸易、资源、人流等的往来非常的便利。但是这条泛亚铁路始终处于不理想的状态。还有,本来中国跟泰国都谈好了“大米换高铁”的计划,但是最后搁浅,最近爆出来泰国的第一条高铁被日本拿走了。不排除泰国是为了引入竞争者,后面再签约还是有可能,但是第一单肯定是被日本拿走了。缅甸在90年代军政府上台的时候90%的投资来自中国,但现在缅甸确实在工程建设上跟中国合作的程度在减少,伊洛瓦底江的水利工程也停下来了。还包括铁路,本来打算修一条到缅甸皎漂港的铁路,那就更近了,但是跟缅甸的铁路计划现在根本谈不上,背后有日本的影子。中国本来是打算向印度铁路投资,给个300亿美元的优惠,算是物美价廉,但是日本抢着与印度签署了高铁计划。这是个三败俱伤的结果,为什么这么说呢?日本与印度谈成的价格比中国的报价要高出三分之一,所以这个铁路即便建成,一个是印度多拿不少钱,对于日本来说即便是高出三分之一它也还是亏本的,也赚不了什么钱。

造成这种情况有很多经济上的原因,也不完全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原因,但是文化上确实有很重要的背景原因。第一个,原来跟中国比较近的国家,我们叫“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二战后迅速的出现了“去中华中心主义”或“去中国化”,跟中国渐行渐远,形成了“西方近、邻国远”的态势。这个从以前的菲律宾,现在的缅甸身上都看得到。第二个,中国周边地区,像亚太、东南亚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太丰富了,全球80%的民族、80%的语言集中在这个地区。我们都知道文化很重要,我本人还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的项目评审,文化多样性是个很好的褒义词,但是文化多样性在人类学意义上,不同文化的隔绝,经常在区域政治上造成麻烦。在国际政治领域,“文化多样性”常常等同于“文明破碎带”或“文明冲突带”。像印度尼西亚,是千岛之国,其实是万岛之国,每几个岛就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沟通起来非常困难。另外,中国周边地区还是文明形态最复杂的地区,不像欧洲那么简单。全球五大文明及三个次生文明中有六个中国周边都存在,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只有拉美和非洲文明对这个地区没有影响。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像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它们都是法语国家组织的成员,文化上跟他们亲密;美国在1898年美西战争以后就控制了菲律宾,跟它的关系非常密切;日本对于缅甸来说虽然是侵略国家,但是日本在缅甸下了大量的软功夫,做了很多事情。这么多的文明形态,什么叫文明形态?在现在实际上是来自不同方向的大的国际政治、文化的组团对这个地区有重大影响。

中国和周边地区还是新兴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像金砖国家,金砖国家总共5个,但是3个最强势的金砖国家,像俄罗斯、中国、印度都在一块,整个都在这个地区。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有一带一路,印度最近也提出来香料之路,一直对一带一路不明确表态香料之路就是印度要对原来印度文明圈,就是沿着印度通过缅甸到泰国那一条线,一直到亚太地区原来有一些岛国,像印尼,像马来西亚,印度教对有影响,这是要搞香料之路。同时还有个季风计划,印度在印度洋通过季风跟非洲、跟西亚红海那边不断地来往,也在打造的计划所以印度对中国这块本身就热情不高,但是也不能出局,自己有这个计划。俄罗斯更明显,受西方压力这么大,我们有很多东西要跟谈,但是一带一路会在经济市场上、在文化上进入亚地区而普京一直有个叫“欧亚经济同盟”,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的通过各种手段,希望把原来苏联下面的势力范围重新整合起来。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广人稀,但是如果真的贸易搞起来,人员流通确实有点问题。另外我们周边地区的复杂性还包含着中亚国地区是伊斯兰教,中亚、西亚文化跟我们文化的异性很明显,所以我们彼此的融通性还有很多课题要做。因为丝绸之路过去文化上联系,从印度过来经过中亚一些地方传进来的佛教,可现在再讲丝绸之路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佛教的传播路线和佛教的国家了,是整个公元7世纪以后的伊斯兰教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敦煌搞了大量佛教洞窟,这些资源跟现在伊斯兰这些中亚国家文化上不容易对话,所以这也是复杂性的一个原因。

另外,像日本,积极遏制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的观点就是价值观外交日本确实有它的一些便利,所以泰国、缅甸,包括越南,还有菲律宾,中国跟这些国家存在争执,对日本来说这是一个窗口期当中国没有在现代性转型当中跟这些国家解决好问题纠纷的时候,有可能对日本提供一些便利。

另外我们自己在一带一路上,内部还是有些政策上的缺失,有些问题,所以做起来不可能像马歇尔计划那么顺一个是我们自己这个国家原来是一个整文明共同体,好多国家的一个代表、中心国家,现在我们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另外一带一路要出去,但是现在我们文化资源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认同。 政策上,我们这个国家有的时候在周边地区改变过去的政策也是势所必然我们这个国家有段时间是不断收缩,当时发展比较弱,但是有决策在今天看来成了障碍。比如说我们中国与14个陆地邻国有2万公里边境线,56个民族里有40个是跨境少数民族,跨境民族的边境地州旗县有130个。这些少数民族在我们自己国内说他是少数的,但他在国外可能是多数民族像傣族我们去云南做了两次边境民族调研,傣族国内就一百二三十万,但是他和他同源同语言、风俗,还有小乘佛教等方面相近的,国外老挝的主体佬族,泰国的泰族,还有缅甸一些地区,甚至像现在印度最东部的阿萨姆邦,也有很多过去傣族的一支也在那个地方,他在那边涉及的人口将近6000万,很多少数名族在外面同源民族很多。哈萨克民族我们以为人数不多,但是哈萨克斯坦是个很大的国家。这么多年来的一些变化也使相互的融通产生了一些问题。

在今天,一带一路,中南半岛是一个重点区域,我们正视意识形态当中我们过去很多功课没做到,矛盾很多,边界纠纷也有,本来是可以在民族上怎么动用少数民族这个资源,恢复他们和境外民族一些历史上的亲缘关系,但是现在看有些过去有些不大好的政策把亲缘关系变成了断裂带所以这个情况是有的,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很多过去的政策缺乏远见。当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出的时候前面政策都整了好几轮,推出了好多计划,马歇尔计划以前还有怀特计划。我们希望能够以人文社会的作为基础多做一些研究

总的来说,我们看一带一路有很多经济上和其他的麻烦,但是最重要的是文化吸引力,特别是我们周边国家文化吸引力是我们所要加强的。而我们跟周边的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上的融通,让他对你有情感联系,让他积极的跟你进行合作,让他跟你形成彼此信任的政治关系,基础都是文化。所以我们一带一路的五通,心相通是重要的条件。心不相通,你即便跟他发生联系,你给他铺设了铁路,他过两天还可以不还你账,你跟他达成协议他可以跟你推翻了。所以如果没有文化的东西,就是我们他们不能变成一个“我们”,这样的话很难有保障。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只能够最多和周边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心相交,静行致远”,文化的东西是这样的。

最后一个部分,文化影响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的,所以我们国家其实一直也知道要不断往外推文化但是我们在推文化的时候有一个意识不太强,就是不管你花多少钱费多少劲,能不能推出去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应该国外的受众、国外的消费者说了算。一带一路是我们今天谈对外文化战略的一个话题,但实际上我们国家早就有相关的对外文化战略叫“文化走出去”,这个很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大家都知道。文化走出去有一些非常强有力的举措,推行了十来年,我们也觉得成果确实也不少。前段时间我们跟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一个工作人员聊天,他讲中国收购了9颗卫星,100多家国外媒体,覆盖全球40亿人,24小时滚动播出。就是中国现在有钱不断的收购,或者用其他的形式把国外的电视媒体弄过来,现在这事一直在做。另外孔子学院,大家都知道,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开始,非常快,国家汉办已在126个国家开办了475家孔子学院和851家孔子课堂,其中多半分布在欧美。我们花钱成本绝对是不低的。此外,文化部还推出了10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那么为什么要推孔子学院?实际上我给这些数据,大家看一下,国际上稍微有一些文化底蕴的、有一些文化诉求的国家,想有所作为的他都有这些机构,像法语联盟,1883年就建了,歌德学院,海外的128个,像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还有日本的海外中心,包括印度甘地学院,这样中国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确实发展速度很快。另外,海外的文化产品贸易初期也很快,2002年的时候是40亿美元,2011年是145亿美元,文化贸易的增加速度还是很快

文化产品个大概念其实像我们国家低端文化产品,铅笔啊、书本啊,这都是算在文化产品。但实际上有一个概念叫创意文化产品或核心的内容文化产品,这是不同的,这个主要是视听产品、书籍、电视,和音乐有关的这样一些产品。我们整个走出去比较快,但是我们还是有问题,第一个就是文化贸易,文化贸易和一般贸易差别、比例、比重严重失衡中国现在是进出口大国了,贸易的数据是非常高的,但是我们文化贸易的比例真的占比不到1%,像日本、美国,尤其美国音乐这样一些东西,包括版权贸易已经超过飞机这样一些东西。我们的第二问题就是核心文化产品的国内增长速度和对外出口比例不成比例。最近我们中国的电影发展的比较快,我们记得5年前在谈电影的时候电影都很可怜,现在电影票房动不动7亿10亿人民币的突破,2013年217亿,2014年就到了296亿,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海外的比例太低了,很多我们叫的太响的电影外国票房很低。第三就是一个基本的描述,我们很多的海外的演出或者是海外的产品,我们的杂志翻译成英文的,书籍翻译成英文的,书展、书市特别多,但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做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项目评审的时候,我不能评审亚洲以内的国家,拉美的、非洲地区的评审很多项目,我真的感觉就是在支持文化项目上,中国政府的力度、投的钱、资金,绝对是可观的,但成本收益得受众说了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离全球性的国家确实还差的比较远,需要进一步努力 

整个文化对一个国家其实就是两块很重要第一块就是一般的文化产品的创意、生产和消费,能不能创造出很有意思的产品,在这一块很有争议,一个国家的文化市场和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化市场就会有争议,包括像美国、法国都属于西方国家,就在文化产品市场、在文化影响力上双方的争斗非常严重。我去年发了一篇文章叫《发达国家内部的文化之争》,发达国家内部也有文化争论,主要是在文化创意,电影、电视覆盖率,像法国抵抗美国文化的东西他始终是站在最前列。这个层面就是文化贸易第二,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更集中地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在海外受众那里的接受程度什么叫核心价值观?就是这个国家对公平社会、幸福的人生、美好理想的解释,外面很多的争论其实就发生在这里。历史上中国做中心国家的时候,很多的人,像遣唐使,日本的留学生来中国,还有其他地方的人来中国,还有越南、日本、琉球、朝鲜采取中国的文物典章制度、治理形式、服饰,是我们主动输出的结果,完全是他们自动吸引过来接受的结果。在今天我们花这么多钱往外输出,这个肯定是很需要的,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么长时间文化上萎缩,但确实文化和经济产品真的不一样,不是花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所以现在放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我们周边国家,我们经济要出去,最后怎么能让他们这些国家的国民对你产生文化亲密感。我们西方世界,怎么能够让西方的公众一说中国大片来了或者中国人谈的理想,就是我们西方缺的理想,我们得要。怎么达到这个?这个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当然有很多对策性建议,我们也知道不能跨界阶段发展,根本问题是这个。

最后,一个结论,中国的对外文化战略任重道远。我就讲两本书,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像我这个年龄的都知道一九七几年的时候美国最不成功的一位总统被弹劾了,最后就辞职下来了。但是他有战略眼光,美国是有战略策划性传统的国家他不断的写东西,1988年他写了一本《1999:不战而胜》,这《1999:不战而胜》什么意思呢?当时苏联还没解体,当时尼克松写这书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跟苏联的较量应该能够推近,推近到什么程度?就是跟苏联军事上我们别再弄了,因为大家都有核武器,经济上也不用比了,就这样,他们也不了,我们要跟他比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他使用了Victory without War,不战而胜,我们要比的是更重要的吸引力,如果运行得当,很可能20世纪没过去的时候就能解决问题。这就是尼克松1988年写的书,他1994年去世了,他1991年就基本看到他不战而胜的结果了。其实到今天,虽然苏联解体了,但那里面前面三四章都讲的是苏联,美国和苏联,也谈了美国其他的各个国家和中国都有些预测他预测中国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苏联如果还像现在这么经济不景气,那么到2050年中国可能超过苏联了,这也是他当时比较不成功的一次预测。所以文化的吸引力在国际政治当中很重要,我引用了老子一段话,“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緾然而自谋”。这个就是我们讲的你真的做到位了,不用那么多走出去,人家自然就来了或者自然就要你的文化产品,这是在文化战略层面上要做的事。第二本书就是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大棋局》说美国的实力不光是军事、经济、科技,还有文化。这是两本书,都是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

最后一个还有,我们中国人现在回过头看看梁启超在《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之大责任》有一段话,这个是在1920年一次大战刚结束,梁启超考察欧洲回来他写了一段话,“一个人不是把自己的国家弄到富强便完事了,却是要叫自己国家有功于人类全体。不然,那国家便算白设了。明白这道理,自然知道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所以呢,讲文化、讲一带一路除了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中国这个国家不管怎么样,还是对世界文明发展有一个基本责任,这个希望和大家一块今后共同讨论、共同思考。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