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湖北日报】荆楚讲坛肖波解读孝文化
 发布时间:2015-10-19 11:38
         14日晚,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大型公益讲座“荆楚讲坛”来到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图书馆,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湖北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波为在座300余名干部学员带来了题为《传统孝道与现代社会》的精彩报告。本次活动由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图书馆、周南文化沙龙共同承办第二炮兵指挥学院训练部部长王玮出席本次活动
    孝道作为重要德目,在传统中国社会被视为人伦之始,百善之先。孝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伦理智慧,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不仅在古代社会发展中起过长久作用,至今仍具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其现代价值,对当下凝聚民族精神,建设现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孝道的起源
    “孝”字最初见于殷卜辞,在发掘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及青铜器上出现了“孝”的象形图形。《尚书》最早有孝的使用:“克谐以孝”,“同孝厥养父母”;《尔雅》中有孝的释训:“善父母为孝”。
    孝的产生是多源的,既有最朴素血亲关系的自然生发,也有伦理道德发展的社会必然,同时还有着生命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色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孝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孝观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孝文化产生于中国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基本单位和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形成,也造就了父子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形成真正的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孝”。宗法制度是孝道产生、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由西周到清代,宗法制绵延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并作为民间宗族制度而遍及城乡村镇,为孝文化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
孝道的流变
    孝最初仅限于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善事父母,并无社会规范意义。孝道伦理经过孔子、曾子、孟子等人总结发展,经历了从产生到比较成型的转变,其标志就是《孝经》的出现。孝道理论由孔子奠基,他提出了孝道根据,“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也”。曾子和孟子将孝道进一步理论化,把孝道发展成为家庭伦理和社会规范。
    汉代“以孝治天下”,孝开始走上政治舞台,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成为中国封建家长专制统治思想基础。之后,孝被逐渐异化。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孝”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鼓吹和宣扬,成为统治国家的权术和麻痹人民思想意识的法宝。伴随封建经济政治日趋没落,孝文化也日益被极端化,显示出更多的负面效应。
    近代以来,孝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遭遇过冲击批判。时至今日,应正本清源、逐步恢复孝文化的历史本来面目,使之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孝道的固本与开新
    对于传统孝道,在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过程中,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人的品质和情操提升为标准,划分传统孝道的科学性与保守性。传统孝道“形而上”的义理层面中有积极正面价值,应予以肯定,并扩充其内涵,提升其境界。
    还要从时代发展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赋予孝道伦理以时代精神和新的内容。创建一种从传统孝道“父慈子孝”出发,亲代施恩尽责,子代感恩回报,建立青老两代人格平等、尊重双方自由的平等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亲亲仁民爱物”出发,博施广爱,民胞物与,建立“民为德恤”、尊重生民的人本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事父母几谏”出发,既重亲情,更重道义,建立持节尽孝、不愈道义的民主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继志述事”,报亲扬名出发,积极入世,践行责任,建立忠于祖国、孝于人民的新型忠孝观。
    (撰文:曹国强 黄洁  摄影:胡艺娟)
    【湖北日报,20151019期,08版】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