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周南活动  -  活动简报
 
第九十六期沙龙活动简报:周南文化沙龙“美国印象”分享会纪实
 发布时间:2018-08-21 16:58

 

(通讯员 杨真春 摄影 刘影)812日下午,骄阳似火,空调柜机第一次压不住室内温度的上升,临时配上了两台风扇。武昌民主路486号曾卓故居迎来了又一次沙龙活动:周南文化沙龙“美国印象”分享会。特邀武昌首义学院胡容玲老师作中心发言人,分享其参加中美国际交流计划项目带队学生赴美国交流、参访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20多位龙友冒着酷暑从三镇赶来参加了活动。

胡容玲老师首先介绍了美国和该项目的概况,她从这次赴美参访交流之行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三个人谈起,与龙友们分享了自己的“美国印象”——

 

(胡容玲老师作中心发言)

 

胡容玲:我给大家要说的第一个人是我寄宿家庭的女主人Beth。我们到达美国爱荷华州的时间已经是当地凌晨一点多了,Beth仍在等着我们。她把家庭的重要信息,包括家庭成员的姓名、Wifi密码、开门密码等都详细的写在一张纸上交给我们,然后领着我们介绍家里的电器怎么用。厨房橱柜里放有她家从世界各地收罗来的品种繁多的咖啡和茶,冰箱里的食品也是琳琅满目的,象个小超市,她让我们想喝什么想吃什么随便拿。

 

(与房东Beth(右)和她妹妹的合影  胡容玲供图)

 

在爱荷华交流期间,早餐都是在寄宿家庭吃的,Beth怕我们吃不惯吃不好,还专门从超市买了煎饼、面条和老干妈回来。她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各式各样的早餐,问我们喜不喜欢吃,如果不适应,马上就给我们更换。

 

(Beth的四个孩子  胡容玲供图)

 

Beth家有4个孩子,两个是亲生的,两个是收养的。收养的两个孩子一个来自俄罗斯,一个来自中国。我问Beth为什么要收养孩子,她回答说俄罗斯孩子的父亲是个酒鬼,经常酗酒打骂家人,孩子被送到儿童福利院,她们去办了领养,从两岁带来养到了现在八岁。怕他孤独,还经常让他与原生家庭的姐姐视频通话交流。我问Beth为什么已经收养了一个孩子,后面还要再收养一个。她回答说,这大概是神的旨意吧,她也想尽自己的能力让世界上受苦的孩子少一点。她们到中国出差,在江苏的一个福利院看到一男孩,手、脚有残疾,手指、脚指只有两个分叉,像把剪刀,看起来很特别,原生家庭可能是穷,也可能是担心残疾,所以放弃了吧。她们把孩子领养过来,当时是两岁,现在已经三岁了。Beth把四个孩子都视同己出,她的丈夫是一名牧师,要经常出差,她自己是一名医生,工作也很忙,但她能把自己的4个孩子管理得服服贴贴的,可以一个人同时带4个孩子出去办事大半天。3岁、2岁的小孩坐手推车,8岁、4岁的小孩推车子,不会到处乱跑。四个孩子平常就在家一起玩一起闹,非常和睦。

 

通过在Beth家两个星期的寄宿生活,我感觉美国的普通家庭待人都很友好,与人交往都抱有开放和信任态度,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他人着想,安排细心、务实、高效。

 

(交流团一行与Paul(后排左二)、武汉老乡徐医生(前排右一)合影  胡容玲供图) 

 

我给大家要说的第二个人是项目的组织者Paul。Paul最早一次来中国交流是1994年。2003年,他再次来中国,在武汉一个林姓好朋友家住了两周,朝夕相处,很开心很难忘。离别时,林家全家人到机场送他,想到就此一别可能难再见面,心里就非常难受,忍不住落泪。可没想到,就在第二年,2004年他就有机会在中美交流计划项目里与武汉牵线,机缘巧合,与我校结缘。

Paul的工作非常细心,我们在美国爱荷华的交流行程,从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具体到每个小时安排什么活动,他都提前给我们安排好了。我们有任何要求,只要提出来,他都尽可能满足我们。

在爱荷华的两周时间里,安排参观爱荷华大学、野生动物园、小学、教堂、医院、政府、大坝、密西西比河、枪店、工厂等,安排私人花园游泳、爱荷华河上驾驶游船、私人鱼池垂钓、逛游乐场、逛街购物等,Paul利用他在教会的关系和当地的人脉关系,事无巨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十分周到。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美国文化,他安排我们每天花半小时读经典,然后讨论,我们提问,他们回答。每天读经典之前,先表达感恩,说出当下的困难。虽然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但这个环节让我们感到充满了暖意。我们此行的自我介绍活动、到武汉老乡徐医生家里作客、拜会“世界文学组织之母”聂华玲活动能取得圆满成功,也是与Paul的周到细致安排密不可分的。在爱荷华的每一天,Paul都尽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安排,用学生的话来说,Paul每天都给我们big surprise(大惊喜)

 

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也都很给力,英语进步神速,从开始的磕磕巴巴到能大胆开口、顺畅交流,从开始的拘谨到真正融入大团队。她们跟我分享朦胧情感的小秘密,真诚的告诉我内心世界,跟我分享快乐和忧伤。他(她)们告诉我哪些是当下流行的品牌以及和国内同品的价差,用经验帮助订酒店,服从任何集体安排,男同学积极帮助女同学拎包……他(她)们跟host family 愉快交流,畅聊至深夜。他(她)们在讲台上介绍中国、故乡、学校和自己,短短几分钟,完美展示,饱受赞誉。很多美国人在该活动结束后都来告诉我,我们这个团队太让人惊喜。他们以前不了解中国,但通过我们的介绍,他们对美丽的中国和当下的中国充满了兴趣。

 

(与项目组及寄宿家庭成员合影   胡容玲供图)

 

短短的半个月,大家见识了,长进了,友情与日俱增,一路相扶相助,每一天都充满了感恩和收获。以至于真的要离开爱荷华了,大家都依依不舍,甚至有的同学跟我说,他(她)们宁愿放弃去纽约、波士顿和华盛顿的机会,也希望继续呆在这里。

 

Paul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参加过中美两国民间交流,感受过中国美好的美国人对我们中国人掏心掏肺的好,他(她)们的真诚、善良、友好、感恩都是自发自愿的,这也让我看到了中美民间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

 

(与聂华苓女士合影   胡容玲供图)

 

我给大家要说的第三个人是出生于湖北武汉的国际著名作家聂华苓女士。聂华苓女士在台湾工作多年,于1964年定居美国爱荷华。她20多岁就开始创作,作品享誉海内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散文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翻译集《百花文集》等。因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她被称为“世界绘画组织的建筑师”、“世界文学组织第一”。全世界很多著名作家都来过爱荷华大学参加过她的国际写作交流计划项目,因此她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在拜会交流中,聂华苓跟我们讲起了与丈夫保罗安格尔相识的故事,提到国际写作交流项目的缘起,她是这样回忆的:一次,她和丈夫两人泛舟爱荷华河时,她建议:“你为什么不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两人聊了很久,安格尔开始觉得疯狂,后来承认:“也是个有趣的想法。”由于保罗已经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爱荷华大学规定,不能一人同时负责两个项目。于是,保罗放弃了他原有的项目,和她一起全力做国际写作交流计划项目。

就这样,从1967年开始,每年都有二三十位外国优秀作家受邀来到国际写作计划。“交流时间起初比较长,后来出于财力、人力等方面的考虑,交流时间调整为3个月,人数渐渐变少,但越来越精。在爱荷华,作家们可以完全自主地写作、讨论、参观、旅行。”至于每位作家几千美元的经费,最初由她和安格尔自筹,后来得到一些基金会、学术机构甚至美国国务院的资助。

接着,聂华苓女士重点讲了她负责的国际写作交流计划项目中的大陆、台湾、香港的学生。项目培养过很多人,都是作家,每人至少都有一两部作品。又提到莫言、蒋勋等作家都来过,就在我们坐的那张桌子旁坐过。听到这里,我顿时有种自豪感,又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问到如何看待湖北籍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的作品,聂华苓说,对于她来说,她从来不考虑自己是湖北人还是台湾人,她就只认自己是中国人,当然她希望中国能出越来越多越好的文学作品。

提到墙上的字画,聂华苓说都是几位画家朋友送的。好的画家和作家,都是有独立思想,正直公正,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我加了句,也是友好的吧?她严肃的说,不,并不一定是友好的。这时,同来的学生敏钊补了一句,是有品格的吧!她连忙说,对,是有品格的!同行的Paul用英语问她,你当年在做《自由中国》时,为什么能那么勇敢对抗台湾当局?她用英语回答,写作的人都很正直,况且那么做的不止她一个。

不知不觉,原定一个小时的拜会时间竟谈了两个小时,我们不好意思再打扰93岁高龄的聂老,要告辞出门。我给她赠送了提前准备的一枚蓝色水晶发卡、一个刻有她名字的U盘,还有一条桑蚕丝巾。聂老特别喜欢蓝色发卡,反复表达感谢,说太精致了,只是太亮了些不适合这个年龄做头饰了,倒是可以当个别针,在一些特别的场合佩戴。

在楼下,聂华苓带我们参观了书房。我在书房里看到了茅盾先生送她的字画,还有黄永玉等很多书画名家送她的字画,随便一抬头,一看字画的署名,都如雷贯耳。为了保护书画家的版权,也为了表达对聂老的尊重,我们没有拍照。


(聂华苓女士幽静典雅的家   胡容玲供图)
 

我们出门时,聂华苓女士和她的妹妹一直在门口跟我们招手,目送我们出门、走到下坡拐角处、坐上车,一直看着我们并挥着手。我隔着车窗跟她们挥手。那时,夕阳正洒在她们身上,远处坡上的她们,安静祥和,像一幅油画。我们一直挥着手,直到再也看不见,突然有种跟亲人分开时的惆怅。

从聂老的身上,我看到了旅美侨胞的热情,血浓于水。通过跟聂老的谈话,我时刻能感受到犀利而有力量感的语言,也常常感受到温情和智慧。突然联想起很多人,很多我欣赏的女性,她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正直、挑剔而充满热情和力量。

 

(全美最漂亮的名牌大学——耶鲁大学   胡容玲供图)

 

介绍完自己与BethPaul和聂华苓女士的接触、交往及感受后,胡容玲老师在发言的后半部分向大家简要介绍了参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自由女神像、华尔街、时代广场、白宫、国会等地方的印象和个人观感。让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参观耶鲁大学时,导游跟她讲了一个耶鲁大学减招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原先耶鲁大学是美国名校里招收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可能观念上的差别吧,在前些年,说是耶鲁大学培养了一名学术做的特别好的中国留学生,在面临继续进行学术研究项目和回国接受家族投资数千万元设立的金融公司管理职位时,中国留学生决然选择了后者。导师问学生:“你觉得那个职位很适合你吗?”学生问答:“也没有,不过我觉得这对我是个机会。”让导师觉得不可思议,很是失望。耶鲁大学做过专项调查,华人留学生,在校成绩都是一流的,但毕业后选择继续做学问的很少,能做到世界500强高管职位的也很少,在这方面甚至比不上印度留学生。另外,他们觉得中国留学生在跟人的交流方面是有一些问题的,他(她)们个性都比较拘谨,不会积极、主动、开放的与人沟通、交流,因此这些年减少了招收中国留学生的名额。对龙友们提出的问题,胡容玲老师给出了自己的解答。龙友们也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听后感想。

 

武汉纺织大学刘慧教授:听了胡容玲老师拜会聂华苓女士的故事,非常羡慕!聂老是世界华文文坛的精神领袖,她九十三岁高龄了,能拔冗接见你们这些小字辈,我觉得你们应该感到很荣幸。我想,她愿意见你们,是因为你们来自她的家乡武汉。江教授作为她的研究者,他本人去年就来过美国,也没有机会见到她。胡容玲老师这次真是不虚此行!

 

(刘政委发言)

 

军官刘政委:听了胡容玲老师的分享,我有三点感受:一是爱是世界上最通用最朴实的语言;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形成一种世界共同机制;三是勤奋与敬业是世界各国各行各业都应尊崇的品质。


武汉健民集团陈东升经理:美国人都在关心中国的什么事情?他(她)们对特朗普的执政有什么看法?

胡容玲:从我们的接触来看,美国人关心政治的不多,除非因为某项政治决定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有人关心中国的污染问题,有人关心中国的教育问题,关注点都不同。美国人对特朗普的看法也是多元的,有人骂他是骗子、谎言家、商人,在爱荷华州,我们开车经过很多居民家的时候,能看见路口竖有给特朗普名字打××的牌子。他们认为与中国打贸易仗,对中美两国人民都不好。但也有很多的美国中产家庭认为,特朗普的政策务实,真的在为本国人考虑。


陈东升:你在那边感受到美国人很友好,是不是你所在的州跟中国的关系比较密切,因为美国农业州的农产品很多都是要卖到中国来的?

胡容玲:我觉得我们接触到的美国人是很友好的,大概和他们的信仰和所受的教育有关吧。他们带我们参观的私人游泳池、游艇、工厂等,都是教友开的。美国很多人信教,不信教的人会被边缘化。他们觉得,无论做任何事,上帝的眼睛都在看着他们。所以他们做任何事,都会尽力的想办法,让别人得到满足,让别人舒服,这一点是他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础。


龙友张世雄:胡容玲老师是我信任的龙友之一,今天听了她的发言,我觉得又多了一个真实看美国人的角度。从她寄宿家庭女主人收养中国手脚残疾孩子这件事,让我了解到当今现实生活中一些美国人的道德观和做法。


龙友甘如俊:(胡老师)你认为现在中美有什么差异?

胡容玲:我认为差异主要体现在文明程度方面,在美国的餐馆、飞机场、博物馆等很多地方的公共场所卫生间,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你任何时候去,它们备的都是满格的卫生纸,卫生间的马桶都没有盖子,而他们能保持卫生间很干净,没有异味,即使人流量很大的地方也保持的很好。


公务员刘先生:胡容玲老师通过三个人把二十多天的美国之行的活动串起来,有故事性,有细节,条理清楚,干净利落,讲得很好。寄宿家庭的女主人把家庭的重要信息告诉你们,收养中国残疾儿童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民高尚的思想。国际著名作家聂华苓93岁高龄能抽时间会见你们,也可以见到你们出国前是做足了功课的,通过观看专题纪录片,准备送给她的礼物,说明你们十分注重细节,这点值得表扬。以前有部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开篇有句台词叫“如果你爱一个人,请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请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反映了我们国人对美国这个国家的感情是复杂的,既爱又恨,因为他们有时候是帮助我们,有时候是故意卡我们。中美两国交往有官方渠道,也有民间渠道,胡老师今天讲的,我把它视为一种民间渠道。这种中美交往的民间渠道,对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人了解美国人,美国人了解中国人是有帮助的。美国人的开放心态、行为自觉性,文明意识等很多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两国多开展民间交流,取长补短很重要。


空军老战士报告团毛兰成团长:胡容玲老师今天讲的很好,是因为她站在了自己一个独特的视角,她把“三个人”揉合在了一起:一是“理性人”,她能理智、中立的看问题,不是到了美国那边,看到别人更加发达一些,繁华一些就一边倒;二是“教育人”。美国的宗教信仰承担了部分社会教化的功能,而我们国家现在在信仰上是有些问题的。胡容玲老师不忘自己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自始至终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好的做法,思考我们的差距和不足,这点做得很好;三是“成熟女人”。她不仅关心衣食住行的问题,还关心家庭问题、组织问题、华人在美国的发展问题,正因为自己本身是一名成熟女性,她才能从综合的、立体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感受也是深刻的、具体的。


 

原汉阳七里一村社区书记彭根林:胡容玲老师不带政治色彩从民间的角度讲美国故事,加深了我们对美国的美好印象。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美国社会也是存在不少阴暗面和问题的,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美国政府为社会弱势群体付出、为生态环境保护付出、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付出等方面好的做法我们要学习,但种族歧视、国家霸权主义等方面糟粕的东西我们也要扬弃。


 

(武汉港务集团副书记杨建党发言)

 

武汉港务集团副书记杨建党:胡老师的美国之行是一个文化之旅,带的团队是一个文化使者。胡老师的分享,让我们从这一个小的窗口看到了美国的社会、家庭、教育、文化等很多方面的东西,很生动、亲切、感人,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思考。我听了胡老师的分享,脑子里有几个画面:一个是每天早上读经典的画面。看起来是一种文化活动,一种形式,但怎么就没弄成“形式主义”呢?为什么没有人反感它,而是自觉、自愿、自发的去参加这个活动? 我们听胡老师的分享,应该思考怎样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个是你们在那里进行分享的画面,美国人展现了他们的热情、真诚,展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感兴趣,实际上就象我们对美国文化感兴趣一样。对陌生的文化、对不同的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希望了解,希望理解,希望吸取这种文化的精华,我想这是全世界不同国家共同需要的。文化是需要互鉴的,那样才丰富,才有生命力,才能形成我们人类的共同财富。并不是说美国所有文化都是好的,并不是说中国所有文化都是落后的。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但是没有哪一种文化是清一色的文化,都需要我们在互相交流中不断的进化,不断的深化,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文化才有引领世界的那一天。我们羡慕美国的好,也要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信心。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国家的发展是同步的,改革开放前,我们城市里公共卫生间的情况也是见不得人的,现在也在进步,也在变好。相信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也会随着国家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提高,我们的国家也会变得越来越好。第三个画面是参观波士顿美术馆的画面,台湾的志愿者导游说她说中文,但不愿承认她是中国人,这也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现在虽然发展到了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水平,但国家还是分裂的,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还有一个画面是拜会聂华苓女士的画面,让我想起了女版的李敖。李敖就是敢于仗义直言,挨了国民党的整,她也走了这样一条路。她的性格、人格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胡老师能见到她,也是一种乡情、中华情使然。说明我们中华情深,说明我们中华文化是连接我们的“脐带”,是我们的纽带。今天胡老师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一些思考我们现在还不能找到答案,但这就是她的讲座给我们带来的教育之一。


 

其他龙友也从各自角度提问题或发表自己的感想。胡容玲老师最后总结,感谢大家的发言、提问象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反照、对比了自己美国之行的印象,让自己感受更丰富,收获更多。

 

(龙友合影)

分享会结束后,龙友们第一次采用AA制形式和挥汗如雨的形式进行了热烈的聚餐。也是柜机压不住高温,专门从楼下抬来风扇。812日,应该是今年武汉市最热的一天。大家依然吃得非常高兴,聊得非常开心,也觉得这样的形式更加轻松,更加可持续。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